中国储能网讯:12月22日,冬至,新疆阿克陶县的天气滴水成冰,巴仁乡牧民阿布都克里力却不像往年一样畏寒,因为村子里不久前刚通上“大网电”,他可以用电取暖了。
几千里外,青海都兰县夏日哈镇果米村,村民祥杰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为他家供电的,是一套今夏建成的户用光伏发电系统。
同一时间,四川色达县藏民巴嘎正在自家的后院里,开足机器马力,加紧为客户赶制茶几。通电数月来,他用机械加工茶几的效率,比之前用人力提高了三四倍。
缘于国家能源局全力推动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甘肃、西藏、内蒙古,类似的一幕幕也不断上演。
据统计,截至11月底,去年以来全国已经解决了169.7万余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距离2015年彻底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凝聚合力三年解决无电问题
见惯了流光溢彩的都市人也许难以想象,以中国当今发展之速度、程度,还会 有无电人口,而且为数众多。
1998年以来,我国以电网覆盖和延伸的方式,共解决了36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到2012年底,我国仍有273万人没有用上电。这些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偏远地区。
解决全部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是百万无电群众渴望解决的大事、急事、难事,更是国家能源局及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去年年中,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必须得到全部解决,其中以电网延伸方式解决154万人用电,以光伏独立供电方式解决119万人用电。
点多、面广、困难大,是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主要特点。通电工程项目合计583个,总投资达294亿元。为了顺利推进工程,国家能源局积极组织有关地区政府部 门和能源企业,落实责任区域、工作任务、具体项目等。
按照国家能源局统一部署,各级能源监管机构与电力企业,通力协作抓落实,着力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一方面,各级能源监管机构坚持监管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深入调研,为早日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提出监管建议,促进通电工程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各大电力企业迅速行动。
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同新疆、甘肃、西藏、青海、四川5个省(区)签署了无电地区户户通电协议,并开展电网延伸工程。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三峡集团、中广核、中节能以及中兴能源,保质、保量地实施光伏独立供电工程。由此,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掀起高潮。
攻坚克难通电捷报纷至沓来
未通电的地方,无一例外都处于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险恶的地带,开展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四川,山大沟深是通电工程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路况太差,大车运不了材料,换小车推;没有路了,小车也上不了山,就换人来。拖、拉、拽、扛、顶,一台台变压器、一根根电杆、一条条电线,就是这样被运往一座座大山深处,组成“大电网”的一个个触角,再延伸到一户户无电群众的家中。
在新疆,通电工程多位于绿洲边缘和大漠深处。有部分线路需要穿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由于高寒缺氧、冻土广布,年有效施工期只有短短的5个月。
新疆电力公司作为电网延伸工程的建设管理责任主体,既要克服工程建设周期短、任务重、管理难的困难,还要处理好维稳安保压力突出等额外麻烦。
在青海,国电电力青海新能源公司实施独立光伏工程时,吃住就是第一难题。
搭起帐篷,支起大锅,用永远是七八十摄氏度的水,煮一碗揪面片,再时不时腹泻、头疼、失眠一下,便是生活的全部。“他们为了大家能用上电,实在辛苦!”班玛县班前村的索巴看不下去了,特意腾出自家的牛草棚让施工人员住。
困难再大,大不过决心;工程再难,难不住众人。在国家能源局、各大电力企业的齐心推动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频传捷报,无电人口的数目一减再减。
2013年,全国共解决15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其中,电网延伸工程完成投资45.9亿元,解决了48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光伏独立供电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解决了102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至此,全国无电人口数量已减少到123万人。
继内蒙古、西藏完成三年行动目标后,今年甘肃无电地区通电工程也宣告结束。10月底,新疆实现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
截至11月底,四川、青海、新疆分别完成了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44.57%、48.70%、55.36%,分别剩余无电人口37.77万、24.04万、41.36万,合计达103.17万。明年底前,剩余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生活巨变群众改善用能方式
电是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没有电,很多事情都干不成;有了电,很多时候心想事成。对于通电之后的群众而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发生巨变。
烧牛粪、点酥油灯,是藏区牧民世世代代的传统。可如今能用上清洁、高效的电能,这些传统自然会被摒弃。“牛粪烧得慢、火力小,还有味道、不卫生,现在电网架来了,能用电磁炉做饭炒菜了,能用电暖器取暖了,谁还会去烧它?又不差那点儿电费!”西藏昌都县藏民才仁说,“酥油灯更别提了,十盏加起来也没一个灯泡亮啊!”在一座100千瓦的光伏电站未建前,
青海久治县的门堂乡小学也离不开牛粪和酥油灯。特别是到了冬天,孩子们人手一个小小的铁皮炉子,炉子内烧着牛粪,孩子们就靠炉子散发的热量苦熬寒冬和学习。
“我们早早就买回了电灯和电暖器,就盼着电站建成呢。”校长桑科说。
今年9月11日,光伏电站正式投运,彻底结束了这所寄宿制小学300多名师生十几年无电可用的历史,使高原深处的孩子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并且不用怕挨冻了。“最近,学校还打算买几台电脑呢,把信息课开起来,让孩子们多接触接触外边的世界。”桑科称。
光伏电站惠及的不仅有学校,更多的是居民。“早几年前,我们这里很多人都买了手机,因为没电,大家要经常去县里找电源给手机充电,有的还靠汽车电瓶来为手机充电。现在,有了免费的太阳能发电设备,照明不用愁了,还可以用冰箱、打酥油机……”久治县牧民达毛海说。
而在四川省南江县,村民郭大茂对用电的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要体现在生产方式上。他家是去年通电的,在那之前,他承包了几亩池塘搞养殖,用柴油发电制氧,花费高。
电网延伸过来后,他再也没烧过柴油。“成本降低了,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承包十几亩鱼塘,大干一场!”郭大茂说。
准备大干一场的,还有住在郭大茂邻村的周吉。他办了一家养黄羊的专业合作社,自从通了电,他先后买回了切草机、打包机、饲料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年后合作社年营业额过百万元。”周吉信心满满地表示。
通电,带来的不仅仅有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