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CODA自救:放弃汽车业务 重心转向储能领域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3-05-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打开CODAAUTOMOTIVE官网,只有几段苍白的英文。
 
  这家曾对外声称欲占据美国15%电动汽车市场的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上述几段话便是CODA的破产告示及其CEO菲尔·墨斐(Phil Murtaugh)的声明。
 
  该告示显示,5月1日,CODA控股公司(CODA Holdings, Inc.下称CODA)宣布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脱离汽车领域,进行业务重组,未来的重心将在储能领域。
 
  纽约堡垒投资集团(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旗下的FCO MA CODA公司(FCO MA CODA Holdings LLC)将对CODA现存汽车业务资产进行估值,收购事务预计持续45天。根据相关报道,该公司可能将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该业务。
 
  对于破产决定,墨菲称:“经过全盘战略考虑,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高级贷款组织一致认为,专注储能业务更有利于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我们相信,今天开始的重组过程将确保待售资产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确保股东利益。”
 
  汽车领域的失败者
 
  CODA控股公司共有三块业务:设计、开发并销售电动汽车;电动驱动系统及工程服务;储能系统。但从CODA的“身世”来看,CODA本可能最先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
 
  CODA的前身迈尔斯电动汽车公司是一家从事低速电动车生产的企业。在计划生产高速电动车后,创始人迈尔斯·鲁宾(Miles L. Rubin)为了摆脱外界对于迈尔斯的固有印象,将高速电动车业务独立出来,这就是2009成立的CODA。
 
  2010年11月,曾在高盛任高管的CODA原CEO郑凯文(Kevin Czinger)离职。此后,CODA找来了汽车行业传奇人物墨斐。墨菲在通用汽车工作超过30年,是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1年3月,墨斐正式就任CODA公司CEO,并发布了首款电动汽的上市规划。CODA希望墨斐的到来能为公司指出一条明路。墨斐上任后,CODA确实在电动汽车行业做出了点声响。
 
  2011年9月,首家CODA电动车品牌体验及试驾中心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开业。2012年3月,CODA电动汽车开始发售。同年4月,CODA与中国长城汽车(601633,股吧)集团签署协议,联合开发纯电动汽车,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
 
  但在实际的市场表现上,墨斐并未给CODA带来好运。据外媒报道,CODA公司最初计划2011年销售14000辆电动汽车。墨斐2012年也曾表示,CODA公司的目标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15%,并于2012年下半年扩展经销商网络。
 
  去年11月,CODA前中国公司事务副总裁王琦曾接受了记者专访,据她介绍,当时CODA在美国已有1000辆电动汽车订单。除了加州的4家经销商,CODA还和26家美国的经销商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但从上市到现在的,CODA电动车实际上仅售出百辆左右。
 
  除了电动汽车市场疲软,CODA电动车销量惨淡与该公司电动车品质及市场定位有关。
 
  首先,CODA并无整车生产能力,首款电动汽车以哈飞赛豹为原型车,但该原型车并不理想,基于此开发的CODA电动车在正面碰撞中仅获评两颗星。
 
  另外,受哈飞赛豹原车身限制,CODA电动车外观并无亮点,内饰也较为简单,但其价格却不低。去除补贴前,CODA电动车的售价为38000美元,仅比配置更高的通用雪佛兰沃蓝达低3000美元。
 
  和长城合作进展缓慢
 
  在墨斐上任后,CODA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在2012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城)与CODA宣布,双方已正式签署协议,将联合开发首款纯电动汽车。
 
  根据双方的协议规定,长城将其关键技术能力与CODA快速的产品开发能力融合在一起,凭借长城的制造实力和CODA在电动驱动系统和电池方面的技术优势,致力打造市场上最经济的纯电动汽车,并可与入门级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一较高下。全新电动汽车将按照中国、北美及欧洲的市场要求而设计,将在长城位于河北保定的工厂内生产制造,并将于2014年第二季度投产。
 
  对于此次合作,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透露: “与CODA合作生产电动汽车能实现双赢。CODA主要看重长城汽车整车方面的优势,而长城汽车则看重CODA对美国法规有着深入的理解。”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和CODA合作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将在长城腾翼C20车身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这款车将在2014年底上市,在国内市场由长城销售,使用长城的品牌。在北美市场,这款车将由CODA进行销售,并使用CODA品牌。
 
  但在CODA申请破产保护后,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说:“与CODA的合作进展缓慢,是否继续合作以及合作车型的上市时间现在还不方便对外透露。”
 
  将专注储能领域
 
  汽车业务受阻,CODA宣布将重心集中到储能领域,这一决定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暂不可知。
 
  一位了解CODA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CODA电驱动系统为核心业务,CODA的主要专利及技术也集中在该领域,因此,剥离汽车相关业务对于CODA的影响不会太大,反而有可能会让CODA轻装上阵,专注于电驱动及储能业务。
 
  CODA此前收购了BMS供应商Energy CS,该公司创始团队曾参与过通用EV1的设计开发。这也是上述业内人士所说的CODA核心优势之一。
 
  CODA专攻储能业务的子公司名为CODA Energy。在CODA申请破产保护的同一天,CODA Energy官网上登载了与能源供应商Stem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CODA将为后者提供BMS系统,但双方并未透露更多交易细节。除此之外,也看不到有其他交易项目。
 
  王琦在去年和记者谈论CODA的未来时,也曾表示:“小公司需要走得稳健一些。在某一部分业务受到影响时,还有其他路可以继续走下去。虽然可以选择义无反顾的一条路走到底的方式,但从经营角度来说,公司需要面临投入产出的问题,是否能继续按照设想的方式投入,是否急于获取相应的回报。因此,CODA选择建立三项主营业务来支撑公司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CODA 自救 放弃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