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联邦环境部(BMU)组建了由“能源转型”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可再生能源平台”。目前,德国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已占总电力供给的20%,而2020年的目标是35%。
德国风电装机总量接近3万兆瓦,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自2001年11月以来,德国共批准建设28座海上风电园,目前还有84座待批,而到2030年的目标是海上风电园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
不莱梅大学开发出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风力发电设备更好地适应多变的风力强度,降低故障率。此外,德国还在进行高温超导(THS)输电试验,计划在埃森市中心两座变电站之间铺设世界最长(1公里)的高温超导输电电路。
欧司朗公司(OSRAM)制造出高性能蓝白光LED原型硅芯片,首次成功利用硅晶圆基板取代蓝宝石基板制作LED芯片;研究人员还研发出了新型超高亮度LED食品均匀照明技术以及可模拟风过云移、光线变幻的自然状态的特殊房顶光源;巴斯夫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将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用到汽车车顶照明中,使其既可作车辆透视天窗,又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充电;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在纯有机分子的基础上,利用成本低得多的材料研发出了“单线态收获”的新电致发光方法。
通过国家电动汽车平台(NPE)的稳步推进,重点加强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相关创新包括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模块化智能电动汽车,以及弗劳恩霍协会研发的,可在45分钟内将常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至80%,并可集成到电动车上的三段式充电装置;德国开始扩建电动汽车加氢站,将从现有的14座扩建到50座。从而初步形成网络化覆盖,能够为全国多达5万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
最大的生物炼油示范厂投入运行,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了秸秆粉碎到植物纤维酶分解到糖发酵的完整转换过程,年产1000吨乙醇,且碳排放呈中性。
研究人员开发出水体细菌和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可直接在现场使用,一个小时内即可检测确定水体内细菌和微生物含量;在开发二氧化碳微生物转化技术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褐煤发电厂烟道中筛选出29种能高效转化温室气体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