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渐行渐近的美国“能源独立”目标

作者: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2-08-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由于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获得成功,新能源技术研发实现新突破,美国综合能源自给率从2005年的69%上升到2011年的81%。美国的“能源独立”战略由此取得了新进展,对国际油气市场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虽然本国资源丰富,但从目前情况看,近期内还做不到完全的能源独立。美国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核电、水电为主,辅以太阳能和部分生物质转化而成的液体燃料。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2012年新能源展望》显示,2011年美国能源消费中,煤、电完全自给,天然气自给率不断升高,2011年达93.6%,只从加拿大进口了少量天然气。而能源消费的主打产品石油则主要靠进口,自给率为41.3%,如果单独计算原油的消费量,自给率只有37.2%。

    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早的国家,大部分常规油气田已处在开发后期,老油田增产空间有限。数据显示,美国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8.33亿吨。这样的资源基础无法实现原油产量自给。即使今后在墨西哥湾、阿拉斯加有新发现,国内石油年产量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年产量达5亿吨以上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美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能源独立,特别是石油供应脱离国际市场,完全自给,至少在当前看来是不现实的。

    但美国依旧坚持走“能源独立”道路。从美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美国“能源独立”的本质含义,并不是指能源供应只靠自己,完全独立自主,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经济圈,而是一个战略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建设一套有利于美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美国推行“能源独立”战略,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利于美国恢复经济。美国能源自给率提高,石油进口量减少,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仅改善了其能源消费结构,提升了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供应,降低了天然气价格。目前,美国的天然气价相当于欧洲的1/3、亚洲的1/8。如此低廉的价格,必将增强美国经济恢复的内在动力,为其振兴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推动国际油气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区域化趋势大大增强。美国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不再像过去那样,花大力气直接控制中东等产油区的石油销售渠道,使产油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需求国,国际石油消费市场将逐步东移。美国推行“能源独立”战略,实际上放大了地缘政治关系,国际市场无形中形成了三大板块:一是大西洋两岸的南北美洲国家,西非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将成为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主力军,形成大西洋供需区;二是以俄罗斯、北海、北非、中亚地区产油国为主力,以欧盟各成员国为消费对象的环欧洲供需区;三是太平洋西岸有可能形成中、日、韩、印为消费中心的中东、中亚、东南亚环亚洲供需区。当然,这样的板块区分不会割裂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大格局。但在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影响下,未来国际市场形成有重点的供需区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美国天然气出口,有可能冲击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模式。天然气没有国际统一价格,因各地区消费水平不同,都是分地区市场定价。随着LNG(液化天然气)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天然气资源国,主张气价与国际油价挂钩,天然气价格连同LNG价格日趋攀升。在“能源独立”战略思想的推动下,美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很快,价格又很低,一旦大量出口,势必冲击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模式,对国际天然气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据美国EIA预测,2016年,美国将成为LNG净出口国;2021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2035年成为管道天然气净出口国。美国的一些能源公司(如Cheniere)已申请LNG出口,并获得政府批准。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还在向深层次发展,世界经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缓慢复苏,未来10年~15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世界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有可能出现短期天然气供大于求的情况。这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也许是个利好消息,可以利用气价较低的档口,抓住机会构建国内天然气市场,促进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渐行 渐近 美国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