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整个世界太阳能行业进入了调整期,2011年美国就有数十家太阳能企业破产,因此没有成本和独特技术优势的德国企业紧随其后陷入困境并不奇怪。但是危险的是,西方各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贸易保护措施来为本国的太阳能企业提供保护,这种违背自由贸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据德国媒体报道,2011年,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德国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德国政府官方数据,2010年该国17%的电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11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升至约20%。其中,风能占比最大,满足了德国7.6%的电力需求,居于支柱地位。然而据彭博社报道,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创2009年以来最低点,投资额较2011年第四季度下降28%,仅达270亿美元,较去年第一季度则下降22%。其中,公开市场清洁能源投资额6.01亿美元,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87%。2011年,用于跟踪世界范围内97种清洁能源份额发展趋势的新能源全球创新指数下降40%,2012年第一季度,该指数仅回升7%。值得注意的是,虽经多年发展,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清洁能源产业至今仍是一个非市场化的、靠政府补贴生存的行业。政府补贴政策的扶持使德国清洁能源产业风光无限;当前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于4月1日开始大幅调整补贴,也将导致该产业发生剧烈调整甚至发生萎缩。
这一举动产生最大的影响就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德国著名光伏企业Q-Cells宣告破产,提交了破产申请。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多家进入破产程序的德国太阳能企业中最大的一家,直接影响超过2000个就业岗位。2011年,Q-Cells营收10.2亿欧元,较2010年锐减3.3亿欧元,亏损高达8.46亿欧元。近年来,由于世界太阳能组件产能迅速扩大,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下滑,市场竞争加剧,整个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成本控制上不及亚洲地区的美欧企业更是陷入困境。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太阳能企业受到的巨大冲击。一是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11月的1.92美元/瓦下跌至2011年12月的1.035美元/瓦,一年时间跌幅达到46%。据称2012年甚至可能跌破0.8美元/瓦。二是光伏组件主要材料多晶硅的价格。2008年曾高达500美元/公斤,到2009年年底暴跌至约100美元/公斤,2011年则继续从69.5美元/公斤下跌到33.6美元/公斤,目前已降至30美元/公斤以下。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角度出发,太阳能光伏组件价格的下跌将有利于扩大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光伏电池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起了重要作用。短短几年,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有6家来自中国,正是中国大规模的生产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才使得世界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下降。
而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太阳能光伏至今仍是一个非市场化的、靠政府补贴生存的行业。政府补贴政策的走向和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兴衰存亡。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德国2011年开始采取财政紧缩政策,逐步降低对光伏的补贴,其本意是根据安装规模进行微调,以促进光伏成本下降,并将补贴总额设定在可预期的范围内。然而,随着世界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下降以及在政策调整前突击安装太阳能装置所带来的影响,2011年德国太阳能光伏装机量呈爆炸式增长,达到创纪录的750万千瓦,是政府预定目标的两倍。相应的政府补贴迅速上升,达到约80亿欧元,占了德国在绿色能源领域补贴总额的近50%。因此,2012年德国政府不得不继续修订补贴政策,降低补贴额度,并导入安装总量限制。不过此次补贴削减幅度高达29%,使得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蔓延,已经面临流动性问题的德国太阳能企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