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默克尔的预言或德国政府的目标要落空呢?尽管部分业内人士有这种担心和忧虑,但目前就得出这种结论,恐怕为时过早。据专家分析,电动汽车走向市场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和工艺,而是价格。与普通燃油汽车相比,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高得多。这让许多城市居民和环保爱好者只能是“望车兴叹”。
电动汽车昂贵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池的造价太高。电池大约占整车成本的四分之一。电池成本下来了,才有可能降低整车的售价,进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据彭博通讯社统计,过去四年电池的价格每年下降14%。比如每千瓦小时的锂离子电池,2012年第一季度的价格只有689美元,比2009年便宜了大约30%。按照这一速度,专家预计,15-20年后每千瓦小时的锂离子电池,售价也就是150美元。
到那时电动车售价就和普通燃油动力车的售价不相上下。这样才有竞争力。如果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或许这一进程还会大大加快。从德国国家战略看,2014年年底之前还处于市场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研发和试验。企业界在这一阶段的研发投入是170亿欧元。2015-2017年是市场的起步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整车生产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之后至2020年方进入大规模上市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与之相应的销售模式。
配备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在德国已经能够作到批量生产,产能甚至已经过剩。据统计,如果满负荷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0千兆瓦小时,足可以配备40万辆电动汽车。考虑到一些在建的生产线,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甚至可以达到17千兆瓦小时。
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从电池的生产角度出发,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充电的电能来自何方?如果是燃煤电厂的电源,即使是再先进的火力发电厂,大规模电动汽车的上路,也必然造成火力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这必然抵消掉因使用电动汽车而给环境带来的部分好处。因此德国的答案是,充电的电源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抢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动员了政界、学术界、与此相关的产业界、工会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并形成了一个联邦级的协调平台。这个平台下面有7个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攻关小组或团队。1、电池技术;2、动力系统;3、轻质材料;4、信息和通讯技术;5、基础设施;6、回收与循环利用;7、集成与总装。
除此之外还包括培训与资质。换言之,进入这一领域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经过考试获得相关的资质之后,方可进入这一领域工作。更重要的是,德国专家已经在考虑零部件的统一和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从德国展会传出的消息称,汽车充电的电桩和接口,德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用德国人的话说,制定电动汽车标准是抢占国际电动汽车市场非常关键的一步。
德国的奋斗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供应商和主导市场。德国把实现这一目标视为能否“在工业、经济、科学和工艺技术上继续扩大德国领先地位的机会与挑战”。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从长远的角度保障了德国的就业,并创造了新的价值。在2020年之前还可增加3万个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