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电动汽车(EV)真的会普及吗?”最近,常有汽车相关技术人员这样问笔者。笔者一般是以“唔”开始,然后说上一堆“EV行驶起来很安静,这一点是不错的,但因为续航距离较短而且价格较高,要想马上普及应该有些困难。但或许在真正开始量产之后,价格可能就会降下来,如此这般的话可能会畅销”,等等之类的话。
但最近笔者的回答稍微有了变化。变化发生在参加了在深圳市举办的电动车研讨会暨展示会“EVS25”之后。中国已经开始以相当高的比例大量导入EV——笔者现在似乎可以这样回答。中国政府现在可以说就像在执行“国策”一样在致力于EV的普及。
中国政府的方针是首先以公共交通为核心,在中国启动可说是“官制”的EV市场。具体来说就是致力于公交车和出租车的EV化。即使推迟消费者如果感觉不到便利性就难以普及的普通车辆的EV化,也要在全球率先普及EV,从而开始注重磨练技术。中国政府提出了2015年以EV为中心导入环保车100万辆、2020年为1000万辆的宏伟目标 。
而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又如何呢?各企业的想法均不同。有像日产汽车那样全力推动的,也有像丰田汽车那样持保留态度的。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在汽油车已经大量普及、拥有众多有实力的汽油车厂商的发达国家,无法采取像中国那样的大胆方针。各企业只能面向设想的用户,在竞相进行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提供与价格相称的便利性这种“正道”上继续前进。
前几天,笔者试乘了以丰田小型车“iQ”为原型的EV(参阅本站报道)。虽说是试制车,却给人一种就是丰田汽车的感觉。那是一辆很安静、可非常安心乘坐的车。不过丰田把EV定位为“通勤车”。说实在的,通勤车这个词有些模棱两可,让人不是很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用途的车辆。笔者却觉得这是自行车的延伸。当然,相信丰田也是在对此了如指掌的前提下定位的。这是一种思路。因为丰田就是打算在向用户传达一种比较暧昧的定义的情况下进行销售。
实际上,笔者之前的观点与丰田很接近。这是因为目前EV的关键——电池沉重且价格过高,普及价位的EV只能维持较短的续航距离。但是,笔者觉得中国将来也许可能会颠覆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中国将最先推出拥有不逊色于汽油车性能的EV。即使到不了这种地步,今后中国也无疑会成为EV的“台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