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中国光伏企业尚未脱离“中国制造”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11-03 浏览:

  短短几年时间,数千家中国光伏企业突然崛起,让中国变为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大光伏生产国。这既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较低廉的人力、土地成本及模仿能力,使得我国在制造业方面难逢对手。服装、玩具、机械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上早就应验过。

  但是,太阳能光环的背后,仍有一个疑问始终不能消退:中国企业真的已经是世界光伏巨头吗?到底我们是该产业的利益获得者,还仅仅是产业链里不可或缺的零件?

  相关数据显示,最近十年内,光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年均48.5%,近5年的增幅高达55%。尽管近3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是光伏行业的增长率依然高达35%,这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增速。

  2009年,全球十大光伏生产企业中,中国有尚德控股、天威英利和晶澳太阳能等公司入选,分别名列第三、第五和第七位。而今年若按发货量看,尚德控股和晶澳太阳能的座次可能会继续上升,德国Q-cells将被挤出前三位。尚德控股也有可能仅次于美国First Solar,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企业。

  不过,这几年中国光伏企业所实现的成长,主要集中在大规模、低价格的基础上。目前,国内企业都有各自的大规模扩产计划,并且规模空前。尚德、晶澳、英利等公司的扩张势头仍然不减,三家企业总计在今年将有估计5G瓦的产能全线达产,该数字与2008年全年中国的光伏产量旗鼓相当。除此之外,常州天合、阿特斯、拓日新能、东方日升、江苏林洋新能源、宁波太阳能、常州亿晶光电、正泰太阳能、交大泰阳等一大批国内企业也有各自的大规模扩产计划。华电集团一位内部管理层就表示,如果不是G瓦级别的扩产,很多公司都不好意思对外公布。

  对于刚刚起步的光伏行业而言,规模上的扩张确实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技术作为支撑,那么中国光伏企业也很可能错过未来的黄金发展时期,只不过是其他公司的后院加工厂罢了。而在薄膜电池、光热类及聚光类电池领域,中国国企业也很少涉及。一些新电池技术本身应用领域也存在局限,因而不管是光伏电站投资商,还是相关行业的人士均裹足不前。但是,上述问题并不能完全成为中国企业不做技术突破的理由。

  尚德的施正荣曾感慨,国际上的不少光伏企业,都在寻求不同的技术创新,但是在国内却很少见到这样百花齐放的场面。比如说,美国Advent Solar公司就在进行全背面的电池技术研发,而Solyndra公司也在实验于热水器真空管上做薄膜,现在其产能也达500兆瓦之多。再如NanoSolar公司,同样也是在做印刷式的薄膜太阳能。

  中国的创新型企业并不是没有,可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术,都需要从国外购买,再到国内来复制。现在看来,现成的“拿来主义”可能会促使企业的业务发展较快,但是一旦技术保密期过期,加上设备供应出现问题,都会对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打击。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光伏 企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