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双良作为一家规模达几百亿元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拥有成熟庞大的销售队伍、设计院、工业园以及电力工程建设经验等,能与我们形成良性的互补。而且我们合作非常真诚,不藏着掖着或者小家子气,双良需要的技术我们都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项目的产业化。
近日,中科双良储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双良)的成立在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引发不小的关注。
这家由江苏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投资80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共同打造的储能公司,其研发目标直指世界领先的10兆瓦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据悉,中科双良将依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8个专门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双良的三级研发体系 ,建成以首席科学家陈海生为核心的压缩空气储能研发工程团队,加快超临界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
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型,中科双良的成立被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誉为“中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将储能前沿技术研究与市场优势充分结合的中科双良,其成立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为推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又带来了哪些启示?
一拍即合
2009年,32岁的陈海生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英国利兹大学回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从事压缩空气储能方面的研发工作。2013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成功建成国内首套1.5兆瓦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这同样也是国际首创的兆瓦级设备。
“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的电能转化效率已经达到52%,达到国外100~300兆瓦装置的转化效率。”陈海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这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储气罐或储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膨胀机发电,能缓解我国对大规模电力储能的迫切需求。
而且,这种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也为我国当前居高不下的“弃风”、“弃光”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方法,因此一跃成为企业投资关注的焦点。
在埋头苦干攻关的同时,陈海生与团队陆续接待了逾百家企业的来访与考察。“双良在2011年开始与我们接触,之后便一直关注并跟踪项目进展。2013年7月1.5兆瓦示范项目建成验收后,双方负责人在北京谈过后一拍即合,当即双良便表示愿意投入8000万元入股成立新公司。”陈海生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在2003年上市的知名企业,如今的双良已从单一的中央空调制造业发展成为集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江苏双良集团副总裁、中科双良董事长马福林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良在四年前便已经开始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方面的项目,“几年过去了,有些投资者已经退出,但是我们一直在跟踪工程热物理所的项目,最后作为独家投资方终于成功开展了合作。”
谨慎互补的选择
根据双方协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而双良以资金入股共同成立中科双良。双良具备提供资金、设备制造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中科院出科技人才、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等,将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的产业链完全贯通。
他告诉记者,当初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非常慎重,“我们希望和有实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合作。能源是高投入的行业,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我们不会考虑与其合作——因为贷款绝对不能拿来做科研,压缩空气储能研发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其次,陈海生指出,合作企业必须对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有充分的尊重,而不是来“偷技术”。
一位项目相关的匿名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有些企业只是为了套取科研团队的核心技术与想法而来接洽,甚至出现过将我们技术人员名字直接抹去,然后拿我们的材料以自己的名义申报项目的事情。”
“双良在尊重知识产权方面做得很不错,合作伊始我们便签订了保密协议,而且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陈海生说。
此外,投资企业能否与科研团队形成互补也是陈海生关注的重点。他与研发团队的优势主要在前期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建设阶段,但是往下走便需要大量资金、为设备提供制造条件的企业以及开拓市场。
陈海生表示:“双良作为一家规模达几百亿元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拥有成熟庞大的销售队伍、设计院、工业园以及电力工程建设经验等,能与我们形成良性的互补。而且,我们合作非常真诚,不藏着掖着或者小家子气,双良需要的技术我们都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项目的产业化。”
而在长期从事节能业务的马福林看来,随着多条特高压路线建设的开展,今后中国的储能需求将不断增长,工程热物理所研发的项目、设备均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从长远来看,我们非常看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
期待电价政策
马福林深知,投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绝不是“赚快钱”,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
“能源投资不是‘短平快’项目,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巨额的资金,但是相对的,回报也比较稳定。”陈海生说。
除了“弃风”、“弃光”外,压缩空气储能在分布式微网、离岛基地、工业用户以及银行、医院等高端客户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悉,目前双良正在江苏和内蒙古推广1.5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工业示范项目。
陈海生告诉记者,在1.5兆瓦成功的基础上,中科双良计划用3年的时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兆瓦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项目。而在机器制造方面,零部件将委托双良与其他企业加工,最终由中科双良集成。
“我们有信心在2020年前研发出百兆瓦级别的压缩空气储能设备,但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储能电价。”陈海生说。
目前,中国的压缩空气储能还处于研发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与完整产业链,而全国各省市的储能电价政策比较混乱,又缺乏国家层面的指导文件。马福林希望国家能仿照新能源发展的路径,在电价补贴方面给予储能产业一定的支持。
不过陈海生强调:“任何行业都不能靠补贴过日子。没有补贴支持我们也得想办法往前走,其实中国储能电价并不是单纯要补贴,而是要通过科学定价机制显示出储能的价值,比如储能容量电价、储能电量电价、储能辅助服务电价等。”
“并不是技术突破后就能走上市场,必须要经历示范过程。可是科研院所做示范很困难,而企业做又不赚钱,因此政府应当多支持储能的示范项目。”陈海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