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IPO过会,海博思创实现“关键一跃”

作者:韩静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期,A股又迎来了储能企业上市的消息。

  在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召开的2024年第25次审议会议上,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思创”)顺利过会。

  在储能企业普遍上市受阻的情况下,海博思创成为少数成功IPO的企业之一。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明确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众多储能企业冲刺IPO受阻。包括蜂巢能源、双登股份、诚捷智能、金力股份、京阳科技、江铜铜箔在内的一众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都发布中止或终止IPO进程的公告。

  海博思创是一家专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的提供商,主营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从2023年6月提交IPO申请至今,先后经过上交所涉及14大类75个问题的问询。

  在当前政策收紧、监管趋严的态势下,海博思创成功IPO凭借的是什么?对于其自身以及整个储能行业又意味着什么呢?

三年半营收超140亿元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其创始人张剑辉系清华本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技术研发团队也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硕博士为主。在成立之初,海博思创便获得北京市有关部门的100万元资金支持。

  直至2021年10月完成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海博思创历经7轮融资。背后的投资人包括启迪之星创投、IDG资本、启明创投、清控银杏、腾业创投、清控华科、浙能集团、国新融智等。

  除了投资“输血”之外,海博思创也在积极“造血”。

  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至2024年6月的报告期内,海博思创的营收分别约为8.38亿元、26.26亿元、69.82亿元和36.87亿元。

  与此对应的是它的净利润,从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15亿元、1.82亿元、5.78亿元、2.80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的同比增速明显,分别为1113.33%和217.58%。

  海博思创的业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储能系统、动力电池系列产品以及新能源车租赁。储能系统部分主要是为传统发电、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终端电力用户等“源-网-荷”全链条行业客户提供全系列储能系统产品,以及储能系统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从2011年开始,海博思创为客户提供电池系统相关的产品,并在2012~2013年期间相继完成微电网储能项目、分布式模块化储能项目等示范项目。

  作为主营业务,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在储能系统方面的收入分别为6.53亿元、2.46亿元、6.9亿元、3.65亿元,在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分别高达78.52%、94.61%、99.30%、99.04%,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报告期内,海博思创还为新能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客户提供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不过,自2019年起,海博思创将业务聚焦在储能系统业务领域,并缩减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和新能源车租赁业务。2022年11月,它对外转让了动力电池系统主要生产基地——亿恩新动力。

  在此次IPO中,海博思创拟募资7.83亿元。其中,2.99亿元投资年产2吉瓦时储能系统生产建设项目,占募资总额的38.24%;1.64亿元用于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占募资总额的20.99%。其余募资金额将用于数字智能化实验室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业绩的B面

  虽然营收狂飙,但是海博思创的毛利率却在逐年下滑。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海博思创储能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24.80%、23.05%和20.02%,不仅呈现持续下滑趋势,更是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22.34%、22.43%、25.75%变动趋势相反。

  对于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海博思创解释说,主要是国内储能系统市场价格下行所致。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显示,储能系统行业含税中标均价从2023 年1月的1.52元/瓦时下降至2024年6月的0.74元/瓦时。与之对应,海博思创电化学储能系统产品的销售价格自2022年以来分别为1.16元/瓦时、1.11元/瓦时、0.81元/瓦时,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

  同时,海博思创还在招股书中特别提醒,如果电化学储能系统产品售价继续下跌,极有可能导致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业绩下滑的糟糕局面。不过,海博思创也在试图通过原材料采购成本形成价格传导机制等手段,来抵御毛利率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海博思创招股书中隐藏的另一隐忧则是大客户集中度较高。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各年度营收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

  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6.549亿元、21.976亿元、51.92亿元和21.54亿元,占当期海博思创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16%、83.70%、74.37%和58.43%。

  不仅如此,海博思创还存在供应商高度集中的风险。由于海博思创的主要产品为电化学储能系统,对外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电芯、结构件、电气件、PCS及升压变流舱和电子件等。报告期内,海博思创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达到八成左右,尤其是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独占了超过六成的份额。在首轮问询函里,海博思创也坦率承认对宁德时代存在一定程度的采购依赖。

  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海博思创向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采购原材料的金额分别为6.652亿元、28.196亿元、34.44亿元,占当期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0.57%、80.97%、63.33%,向其采购电芯金额占各期电芯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7.05%、98.56%、89.00%。

  为了降低对宁德时代的依赖,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的第一大供应商变成了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采购金额为5.1亿元,占比为35.11%;宁德时代退居为第二大供应商,海博思创对其采购金额为3.04亿元,占比为20.91%。

  另一个被外界质疑的地方在于,储能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作为一家技术研发型企业,海博思创的研发费用率却在逐年走低。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海博思创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0.56亿元、0.94亿元和1.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8%、3.58%、2.56%。

  对此,海博思创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远超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

“造富”冲动下的隐忧

  上市对于许多储能企业来说是“关键一跃”。

  储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市能帮助储能企业吸引大量投资者和资金,为其日常运营提供稳定支持,并助力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海博思创在科创板IPO之路上取得关键进展,对当前处于迷茫期的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大量逐利的资本锚定“储能”概念,涌向这片全新的产业领地。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1~7月新注册的储能相关公司达48708家,平均算下来日增近200家。

  然而,投资冲动下也暗藏隐忧。

  根据《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24年1—6月)》数据,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年初的0.9~1.0元/时下降至2024年年中的0.3~0.4元/时,价格跌至三分之一。

  储能电芯在系统成本结构中占比达60%,占据价格的主要部分。因此,随着以电池为主的储能设备价格的持续下降,储能系统设备造价和EPC造价持续下降。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以充放电2小时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为例,集中式拓扑储能系统价格主要分布在0.56~0.62元/瓦时,相比2023年二季度1~1.2元/瓦时的价格,同比下跌超过70%。

  储能赛道日趋拥挤,产能过剩,同质化日趋严重,价格内卷让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储能企业不得不面对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行业洗牌在即。

  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认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仍将供大于求,竞争会更为残酷,预计过半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尤其是储能系统集成商。

  此番海博思创如愿成功上市,除了会为其自身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机会之外,也意味着整个行业会呈现出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然,海博思创的成功上市也表明资本市场对储能产业的青睐和关注。对于当下处于洗牌阶段的储能企业来说,在注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因短期内无法上市而放弃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或许才是更长远的应对之道。


分享到:

关键字:海博思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