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全球能源安全报告: 共筑安全基础 加速推动转型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4-1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4)》提出,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有所缓解,但地缘政治风险依然突出,能源合作遭遇阻力,能源转型仍面临诸多阻碍。全球对于能源保障的关注正在上升。然而,随之而来的可获得性风险也在加剧,特别是在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的基础仍显得脆弱。报告呼吁围绕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开展务实合作,巩固能源安全基础,加快推动公平、公正、可持续的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尚好,但基础尚不牢固

报告通过引入“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方法测算,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减轻,可持续性、可承受性和系统韧性3个维度均有所改善,但作为能源安全根基的可获得性小幅下降,且应对冲击能力的系统韧性仍然较低,能源安全基础仍不牢固。

作为能源安全根基的可获得性风险有所上升。一方面,大国博弈使国际社会难以有效协调解决地区冲突,各地区冲突均有外溢、扩散、升级趋势,威胁能源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全球能源投资持续增长,供应侧投资强度上升0.1个百分点,占全球GDP比重达到2.2%,助力化石能源供需维持宽松。但电力保供压力持续增加,新兴需求驱动电力消费加速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用电量增长4%,风光装机容量占新增装机容量比例接近90%,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难度。

可承受性回升至历史平均水平。市场对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产生“钝感”,能源商品价格继续回落,油气价格波动均有所减弱。2024年,全球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平均占GDP比重已降至8.3%的历史平均水平,但通胀率仍高达5.7%,部分地区高电价和能源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全球南方”国家电荒事件频发。

可持续性稳步提升。尽管2024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8%,推动温室气体排放再创新高,但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单位能耗碳排放下降1.1%,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也延续下降趋势。可再生能源延续快速发展态势,装机增速再创新高,发电量增长约6%。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0.2个百分点,达到18.7%。

反映应对冲击能力的系统韧性小幅提升,但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一是油气调节能力有所提升。尽管全球石油储备恢复较慢,储备保障水平处于低位,但“欧佩克+”的进一步减产使石油剩余产能增至600万桶/日。欧洲和美国的地下储气库满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二是电力系统稳定性有所下降。由于风光装机容量占比持续增长,但灵活性电源装机容量占比仍为6.5%,调节能力明显不足。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气候雄心与行动间存在巨大鸿沟。受限于资金短缺、贸易壁垒、技术瓶颈等问题,能源转型速度与力度仍严重不足,全球行动与实现控制温升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国际能源合作与治理面临巨大挑战。COP29成果不及预期,资金、碳市场后续落实难度较大,国际气候治理举步维艰。投资和贸易壁垒将持续制约低碳转型进程,部分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政策将进一步破坏产业链稳定性和灵活性。各方对未来能源发展路径的分歧加剧。国际能源署(IEA)与欧洲能源公司纷纷降低石油需求预期,但欧佩克与美国机构对油气需求前景保持乐观。各国对能源安全核心利益和能源战略的关注点大相径庭,导致对全球能源合作和治理的诉求不同。

能源系统形态正迎来巨大变革。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能源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通过增强灵活性和协同性提升系统韧性,发挥节能减排提效、运行调度优化、加速技术研发与创新、预测和管控安全风险等作用。另一方面,AI给能源可获得性带来新的风险,造成电力系统压力大、网络安全风险高、技术区域发展差异大及存在失控风险等问题。

仍需关注四方面风险

总体而言,当今全球能源安全仍需关注“地缘政治、电力安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性”四方面的风险。

首先,地缘政治对抗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源。其次,电力安全风险愈加突出。绿色电力不稳定供应与需求较快增长,叠加极端气候的影响,更考验电力系统的韧性。再次,人工智能缺乏监管和合理引导。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能源系统,亟待规范行业发展、强化监管和多边治理。最后,可持续性提升速度难以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当前全球在能源转型和能效领域的努力还远不足以实现气候目标。

携手同行提升能源安全水平

报告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各方携手同行,从以下四方面提升全球能源安全水平。

巩固能源安全基础。推动化石能源的低成本、低碳化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应急体系和多边互助机制,保障能源投资稳定性、供应充裕性和贸易可靠性,努力消除能源贫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强电力安全保障。推动火电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培育源网荷储互动新模式,增强可再生能源的电网友好性和供需实时平衡能力。借助AI等数智化技术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补齐监管和治理短板。

继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促进产能合作、科技交流、能源投融资和标准互认。加强贸易谈判和政策沟通,降低国际贸易壁垒,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竞争。

推动能源转型提速。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地位,调动各方扩大清洁能源投资,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充分尊重各国国情,鼓励对多种低碳转型路径的探索,推动包容、公正、稳健的能源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