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力保供 返回

“疆电入渝”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月8日,在渝北区N6376张力场,随着最后一场导线展放完毕,“疆电入渝”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全线贯通。

  指挥完放线,重庆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康骥的眼眶有些湿润。

  重庆第一次建设特高压换流站经验欠缺,线路交叉跨越数量大,场平复杂程度高,系统性强……但康骥和同事们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只用1年多时间,就完成全部工程,确保重庆段全线贯通。

见缝插针

啃下“最硬的骨头”

  “重庆段放线施工最大的难点就是线路交叉跨越数量大且复杂,重要跨越累计达68次,其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就是跨越襄渝铁路架线施工。”康骥告诉记者,这条铁路平均每8分钟一趟车,为了保障白天客运安全,施工人员只能见缝插针地施工:白天休息,每晚10点到早上7点开展作业。一个月后施工人员就习惯了夜间工作的节奏,大家干劲十足没有耽误进度。

  “我们还明确交叉作业流程和工序交接的关键点,确保多个班组协同作业时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康骥回忆说,施工条件好的区域先进行基础施工、组塔,受限制的区域放到后面施工,项目部因地制宜地制定施工方案。

  记者在渝北区N6376张力场看到,施工现场周围有不少山坡。

  康骥介绍,为了克服地形带来的限制,65%的塔基采用机械化开挖,在组塔过程中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落地双摇臂抱杆与吊车组塔互补的方式。

  康骥打了个比方,吊车组塔好比空中“搭积木”效率高,吊装成片的“预制式”塔材组立一座铁塔。“但在有坡度道路狭窄吊车去不到的区域,适合用落地双摇臂抱杆。”康骥称,在地形受限的施工区域摇臂转动灵活,起吊负荷相对较大,操作方便。

昼夜交替

4个月完成场平工作

  梁脊陡峭、沟壑深邃、地形凹凸不平……对“疆电入渝”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渝北换流站原始地貌,重庆送变电公司项目副经理王佐道用一句话总结——“六梁七沟一河道。”

  除了复杂的地貌,这里最大高差达66米,场地平整工作对工程进展至关重要。

  “我们在2024年3月完成了场平施工,场平‘抢’一天,整个工程就能往前推一天。”王佐道介绍,场地挖填方量近300万立方米。由于地形复杂,为了让主体施工单位尽快进场,项目部把全站区挖方分为5个作业面、填方分为4个作业面。各个工作面昼夜交替,两班倒安排作业,24小时不停工。

  王佐道在脑海里留下了清晰一幕:每当夜幕降临,渝北换流站的施工现场却灯火通明,挖掘机不停挥舞机械“手臂”,运土车来回穿梭,工人们紧张进行开挖作业……

  “夜间施工可以利用冬季夜长昼短的时间优势,开展现场回填、开挖、浇筑等作业,还可以利用更多时间炮碎回填区较大石块,提高回填土地质量。”王佐道说,为降低夜间作业风险,施工中减少了机械车辆和施工材料在不同区域的转移和调整。

不断改进

165根抗滑桩筑牢工程基石

  在换流站东侧,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出现在记者眼前——165根抗滑桩。它们直径两米,深入坡体底部22至23米,宛如巨型的“定海神针”。

  这些抗滑桩不仅是填方边坡的坚固支护,更是渝北换流站工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抗滑桩是场平工作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条件最复杂,耗时最长的工程。”王佐道介绍,由于地下水位高,抗滑桩的施工必须灵活应对,确保所有柱体一次浇筑成型。

  “为了确保抗滑桩的质量,我们邀请了电科院专家、桥梁专家以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共同参与方案讨论,不断对试桩方案进行细致的评估和改进,确保浇筑作业成功。”渝北换流站业主项目部经理李自若介绍说,施工过程中,每个抗滑桩下方还安装了声测管,通过超声波对桩体完整性进行严格检验。

  “165根抗滑桩质量都达到Ⅰ类桩标准,合格率100%!”王佐道自豪地说。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直流输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