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智能算力与基站 返回

北理工报告:“十五五”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约20%

作者:黄燕华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1-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风光发电及相关设备等高创新行业投资势头依旧强劲,传统化石能源行业投资逐渐退居二线,与风光行业的交接基本完毕。”在2025年1月12日举行的“2025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学院院长唐葆君说。

  会议现场发布的《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预测了2025年我国能源行业投资热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网自控设备、光伏设备属于最优梯队,风电设备、天然气生产销售、煤炭生产销售、石油生产销售投资属于次优梯队,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应用、火力发电、新能源车整车投资则属于第三梯队,输变电、新能源车电池、核能发电属于第四梯度。唐葆君指出,2025年能源经济将成为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稳压器”,风电与光伏行业势头强劲,推进清洁低碳和行业协调发展是能源经济攀升的双引擎。

  当前,全球都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传统化石能源发展压力明显增大。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赵鲁涛认为,2025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清洁能源加速发展,一定程度影响原油需求。综合考虑供需、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预计2025年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增速不及供应,油价下行压力增大,大国博弈及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市场,油价短期内震荡加剧。

01

能源转型加速,关键原材料总成本呈增长态势

  在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领域关键原材料总成本的问题也值得重视。《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研究报告》执笔人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廖华介绍,2011年以来,我国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的成本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达到7700亿元,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其中,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原材料总成本分别为4120亿元和2560亿元,二者占全部能源转型原材料成本的87%。

  无论是体量还是速度,我国都是世界能源转型大国,我国也是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成本负担最重的国家。据《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研究报告》介绍,2024年我国能源转型领域原材料总成本约占全球的44%,其中新能源汽车、绿氢、电化学储能、光伏和风电成本占全球的比例分别为67%、64%、61%、47%、39%。

  铜和铝的成本在我国能源转型原材料中的成本占比最大。2011-2024年期间,铝、铜、镍、钒、鉬的总成本分别为8400亿元、7900亿元、4200亿元、2320亿元和2030亿元,分别占此期间我国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总成本的24.5%、23%、12.3%、6.8%和5.9%,是占比最多的五类原材料。

  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领域的需求,保障原材料供应链稳定,应对价格风险,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廖华建议,政府、行业和企业需共同努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策略,合理规划库存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和替代材料研发推广,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我国能源转型之路行稳致远。

02

“十五五”期间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约20%

  随着数据经济的繁荣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在我国,数据中心已经成为继钢铁、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之后第九大能耗行业。《数据中心综合能耗及其灵活性预测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的用电负荷将达到1.05亿千瓦,全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约为5257.6亿千瓦时,用电量将占到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4.8%。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王永真介绍,2024—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达约20%,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速。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的电耗将占到全国电耗的2.4%,一些节点城市和区域超过20%。

  同时,数据中心内数万兆瓦灵活性资源的激活,将为数据中心以及新型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提供巨大的价值。《数据中心综合能耗及其灵活性预测报告》预测,我国数据中心2030年的灵活性资源约在2.3万—4.0万兆瓦之间,数据中心算力—电力协同将成为信息和能源协同发展的重要场景。

  未来,在数据中心本体节能之外,数据中心算力—电力—热力的协同将成为信息与能源在技术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场景。王永真建议相关部门单列数据中心行业的电力消费量,推进算力-电力-热力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及示范工程,落实算力-电力协同在规划、建设、调度、市场、模式等阶段的功能机制。

分享到:

关键字:数据中心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