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虚拟电厂”引领绿色电力新发展

作者:王佳玥 来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虚拟电厂作为一种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发电厂,虚拟电厂通过将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零散资源“有效整合”,既可作为“正电厂”向电力系统供电,也可作为“负电厂”消纳系统的电力,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平衡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有一家专注于虚拟电厂方向技术研发和运营的科技型公司——陕西广林汇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虚拟电厂综合服务商,广林公司的代理用户数量、可调节能力、出清电量、有效调节电量、结算费用等各项数据,均位于西北地区前列,为未来虚拟电厂的大规模建设及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陕西范本。

提供最优最安全最经济的供电和用电方案

  走进位于秦创原总窗口的广林公司,记者看到虚拟电厂智慧调度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可调节容量、用电资源、用电负荷等数据。

  “这是我们虚拟电厂的智慧管控平台,通过虚拟电厂智能管理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当前电力负荷和用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大数据模型分析,他们能够协助用户实现调度指挥、需求响应等全流程业务操作。

  “夏季用电高峰,我们可以通过管控平台对用电和储能设备进行干预和控制,确保既能合理使用电力资源,还能有效降低用电成本,实现多方共赢、低碳减排。”广林公司总经理耿庆说。

  据介绍,这款由广林公司自主开发的虚拟电厂智能管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决策控制层和应用服务层四个部分。依托智能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整合分散的众多发电单元、储能设备甚至是电动汽车等零电资源,还能提供最优、最安全、最经济的供电和用电方案。

  据了解,目前广林公司已聚合各类企业800余家,能够根据电网电力负荷需量进行组织,并按照动态调控模型算法与资源矩阵排布进行优化,参与电网调度。

电力行业里的“智慧搬运工”

  虚拟电厂的电从何而来,具体是怎样运作的?耿庆解释说:“虚拟电厂本身并不发电,而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原本分散的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进行动态调控,从而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聚合和协同优化。作为特殊的‘电厂’,它直接参与电网运行和市场交易。”

  虚拟电厂像一个“智慧大脑”,它通过协调分布式发电资源、调整部分用电需求,可以充分挖掘、聚合和释放供、需两侧可调节资源,通过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增加“电力弹性”,进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其可以起到和发电厂一样的效果,虚拟电厂被誉为电力行业的“智慧搬运工”。

  指着显示器上波动曲线的最高处,耿庆说:“这是夏季用电高峰电网的最高负荷。此时,如果以尖峰标准来修建电厂、电网,夏天一过又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成本负担。毕竟电力资源不是无限的,一味大修大建不如采用移峰错峰、削峰平谷科学的调节来得快且更直接。”

  据介绍,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特别是风、光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扩大,其“靠天吃饭”的特性有较强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因此,建设虚拟电厂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模型打破供给侧和用电侧之间的物理界限,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的消纳。

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参与西北电网省际调峰辅助服务的负荷聚合商,广林公司累积装机规模容量已跻身全国虚拟电厂前列。自入驻秦创原以来,广林公司很快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入正轨后,广林公司先后荣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荣誉,并荣获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新能源一等奖。

  让知识转变为资产,让专利带来红利,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耿庆说:“创业之初,我们团队是比较偏向理论研究和前沿政策方面的,在秦创原‘揭榜挂帅’的技术攻坚政策加持下,这支以‘科学家+工程师’为研发引擎的团队才打开了从实验室到产品生产线的快捷转化通道。”

  “随着科技成果很快就能落地和投放市场,我们发展的信心一下子就起来了!”耿庆说,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培”体系,正不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他们与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成立的“陕西省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被陕西省评为省级重点产品研发中心。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秦创原,创新要素、人才、科创项目正在加速聚集,绿色科技成果不断落地转化,一大批科创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氢能到光伏、从新能源到虚拟电厂,一批低碳绿色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正向世界展示出秦创原总窗口绿意盎然的强劲动力和蓬勃活力。

分享到:

关键字:虚拟电厂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