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对储能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亿纬锂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陈翔有着深刻、独到而且微妙的理解。
陈翔认为,2018年,储能系统的价值正快速被市场感知,不过还未能清晰的进行定位和表达。2019年,不管是用户侧、电网侧还是发电侧,储能系统会被快速纳入到电力价值体系进行定义。
实战派出身的陈翔,对储能的理解却展示了学院派的理论表达底色,这种“实践经验+学院理论式的表达方式”让陈翔在中国储能人中卓尔不群。
为此,中国储能网专访了陈翔。
2018年市场三大变化
中国储能网:回顾2018年,你认为中国储能市场发生了哪些大的的变化?
陈翔:首先,储能市场的项目总量同比有一个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电网侧储能。
其次,储能从一个专业领域向能源领域相关的细分应用延展并尝试结合,如光储、风储、储充、微网等细分应用领域。
第三,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开始思考规模化、市场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中国储能网:具体到亿纬锂能,你们公司的储能板块业务有哪些大的突破和变化?
陈翔:储能关乎人类能源安全和绿水青山,是未来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板块。为此,亿纬锂能将储能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业务。
2018年,亿纬锂能储能板块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零的突破,业务同比有大幅增长。
2018年5月,我们成立了武汉亿星能源有限公司,进一步巩固在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电站运营上的能力,总投资规模有大幅增长。
2018年9月,中标河南平高电网侧储能项目,形成电网侧储能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我们聚焦在通信储能、电力储能和家用储能市场,着力从基础上去加强储能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中国储能网: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公开表示,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未来会在产品技术路线上分开。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陈翔: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储能和动力应用的不同场景,对电池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例如用户侧储能应用的经济性反映在度电次成本上,提高电池系统的循环性能是降低度电次成本的有效手段。而动力应用的首要关注是解决里程焦虑,提高电池系统的比能量密度是发展的重点。
中国储能网:亿纬锂能目前是否有专门的储能电池产线和生产计划?未来如何考虑?
陈翔:亿纬锂能发展储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来自于我们的电芯能力,相应的工作正在积极展开。
2019年的市场趋势
中国储能网:你曾经提到,亿纬锂能专注于通信储能、家用储能、智能微网这三大市场,其中通信储能占到你们储能系统销售业务的一半以上。你们在这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陈翔:通信储能的发展演变,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是通信储能锂电化正成为发展的趋势,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的存量替换市场容量超过10GWh。其次,5G技术的发展,通信储能产品的轻量化和小型化成为刚需。另外,通信基础设施作为传统的用电大户,也在积极参与到能源管理和运营中,在降低自身用电费用的同时,探索新的能源运营商业模式。
通信储能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当通信储能产品从单纯的后备电池转变为能源运营基础设施后,通信储能市场的竞争会从价格竞争逐渐升级到价值竞争。我们团队有多年通信能源领域的经验,依托于公司平台的技术、产品和规模制造能力,努力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中国储能网:你对2019年储能市场有何预测?
陈翔:储能服务的对象是能源,电化学储能存储的是电能,从这个角度看,储能行业(此处重点讨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包含储能解决方案能力的提升和电力市场环境的优化。2019年,电化学储能行业将继续在这两个方面快速发展。
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经过2018年的发展,用户关注点从基本的功能实现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2019年,这种关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安全性将从进一步完善标准、验证认可和规范运营等方面加以强化。经济性继续采用竞争手段降低系统造价的方式来提升的空间有限,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技术进步,大幅提升系统的循环性能来有效降低度电次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储能应用场景,开发储能专用电池系统,是当务之急。
2018年,储能系统的价值正快速被市场感知,不过还未能清晰的进行定位和表达。2019年,不管是用户侧、电网侧还是发电侧,储能系统会被快速纳入到电力价值体系进行定义。以市场为主,产业政策为辅,有序促进储能行业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储能的结合,将是新的业务增长方向,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储能网:展望2019年和2020年,你们重点布局的储能应用场景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如果有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变化?
陈翔:未来两年,储能应用场景会进一步多样化。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公司平台的支撑下,依托强大的电芯能力,充分理解用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力。核心产品打造好了,提升了安全性和经济性,市场会得到有效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