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瞩目成绩和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应对气侯变化和生态环保约束日益趋紧,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为加快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我们将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根据不同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科学制订各省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适度积累煤电机组的快速增减负荷和快速启停改造运行经验。到2020年,完成对全国2.2亿千瓦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升工作,其中热电机组1.33亿千瓦。
二、推进各类灵活调节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时开展新的电站规划。在气源有保障、调峰需求突出的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燃气机组进行启停调峰。积极推动太阳能发电,鼓励建设具有较好储热能力的项目。加快推动西南地区龙头水电建设,提高梯级水电站的综合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和提升电网调度水平,加强电力系统与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智能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平台。
三、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单位度电使用成本。在弃风弃光现象突出的地区,结合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的力度,建设一批集中新型的储能电站。开展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的试点工作,鼓励微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开展分布式储能应用,探索发、输、配、用、储一体化的运用和商业运行模式。
四、全面提升电能替代水平。在民生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全面推进电能替代,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新能源富余地区,重点发展储热式电锅炉、海水淡化等灵活用电组合。探索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作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控制能力,促进电动汽车与电网的电能双向互动,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
五、科学优化输配电网建设,坚持分层分区、结构清晰、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电网主网架,促进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安全稳定水平;科学谋划跨省跨区外送和联络通道建设。到2020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新增1.3亿千瓦,充分发挥省级联网效应和调峰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促进清洁能源发电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开展配电网建设改造,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全面构建现代配电系统。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现代化和扶贫搬迁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按照差异化需求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高压配电网“N-1”通过率,加强中央配电网联络率,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
六、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推广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鼓励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自身条件投资建设屋顶式太阳能、风能等各类分布式电源。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有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机场、交通枢纽以及数据存储中心等推广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沼气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等项目。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建设余热、余压、瓦斯发电项目。
七、提高高效智能装备水平。依托基础研究和工程建设,组织推动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关键装备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突破一批制约性或瓶颈性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推动一批已完成关键技术的技术装备开展试验示范,进一步验证技术路线和经济性。推广一批完成试验示范的技术装备,实现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