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研究与解读 返回

吴基传:运营商在信息时代如何转型

作者:覃敏 来源:财新《新世纪》 发布时间:2014-12-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技术需要市场来检验,我们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从2G、3G、4G,再往上还有5G、6G,没有市场应用接入再快有什么用?关键还要看市场有没有需求。”77岁的前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身着深蓝色中式夹克,还像以前一样反应敏捷,爱开玩笑。

这位中国电信改革的主要执行者在其任内为中国引入了大哥大——最早的移动电话,模拟制式;然后又很快宣布将500万模拟电话用户退网,一步进入GSM时代——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的初始模型,但他对新技术的关注并未随着2003年的退休而终止。他熟练使用微信,以“通信”的谐音取了微信昵称,他还乐于为朋友们充当技术顾问,并取笑不知道“MODEM”(光猫,连接上网设备)为何物的好友,风趣说其“只知养狗,不知养猫”。

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不逊于年轻人,相信技术和市场的力量,认为传统产业将经历不断被解构与重塑的过程。他一生服务的电信产业是离移动互联网最近的行业,也是被移动互联网最先影响的行业。电信产业现状如何?又将如何应对挑战?它的出路在哪里?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吴基传表示,互联网是个工具,标志信息时代的产生。这个时代刚刚开始,将引起很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在产业调整的竞争中,有胜者有败者。未来运营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需要改变自身。

技术和市场的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财新记者: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涌现出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各类应用,生态圈欣欣向荣,这离不开中国电信行业的支持,回顾中国电信行业这些年走过的路,启示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模拟移动电话时代。考虑到广州要召开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固话一时难以满足需要,选择在广州引进移动通信设备。当时,移动通信主要有三种制式,分别是美国主导的AMPS制式、欧洲支持的TACS制式、日本推动的JTAGS制式。欧洲TACS手机和基站接口是开放的,美国的AMPS不是开放的,日本则就是自己一家使用。中国最后选择了开放的TACS制式,不与封闭制式捆绑在一起。

广州建立模拟移动通信局之后,其他各个省跟进试点,总共发展了500万左右用户。但是,模拟电话存在缺陷,容易串号,不够安全。

从技术角度讲,模拟电话阶段必须向数字电话发展。我们当时做了三个选择:一是加速程控交换SPC的发展速度;二是用光纤代替铜线电缆;三是用无线数字移动补充固定电话需求。经过近十几年高速发展,中国进入数字大国。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信息产业现代化标志着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在21世纪初,什么时候上3G成了一个问题。我们当时的考虑是中国处在高速变化的时代,3G是为了承载数据内容的,中国从1994年才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互联网内容还很少,最初连短信都没有,就是通话、电邮、及门户网站、搜索资料,应用市场还不成熟,当时如急于拍卖3G频率及发放3G建设牌照,可能企业负担加大,投资很难回收。所以政府发不发牌,什么时候发牌,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和市场,技术要服从市场,市场没有,技术再好也没有用。市场有需求了,技术也成熟了,才能应用,就应抓住机遇快上。

在技术路线上,美国、欧洲、日本三个模拟时代后来都是在研究数字化:美国AMPS制式向CDMA制式走,欧洲TACS制式向GSM走,日本JTAGS制式走向PHS制式。不过,由于PHS制式只在日本使用,以致于存在漫游等问题,日本最终转向GSM制式。2G时代最后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中国选择了使用范围更广的GSM,带来中国整个电信业的高速发展。

GSM后续走向是WCDMA;CDMA后续走向是CDMA2000。带宽再宽一点,WCDMACDMA2000都走向了LTE这条技术路径,就是现在市场提及的4G。

财新记者:怎么看4G时代的两个制式:FDD LTE和TD-LTE?

从全球来看,FDD LTE、TD-LTE正在被运营商逐步使用。2013年12月,全球共有93个国家商用244张LTE网络,包括219个FDD LTE网络和25个TD-LTE网络,其中有12个FDD/TD双模网络。

技术需要市场来检验,我们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财新记者:中国已经进入4G时代,4G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4G及以后的技术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及内容的发展程度。接入互联网的速度应适应和超前于互联网业务发展。不管是3G、4G还是5G、6G,对用户都是摄取所需信息的手段,只是不同业务需求阶段。它解决了无线接入这端的问题,但用户真正需要的还是互联网上的丰富内容和服务。纵观现在全球70亿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5亿户,互联网业务,尤其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众多业务,如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即时通信、视频、网上医疗、网上教学等,涉及社会生产、管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满足移动互联网的业务需求,加快4G发展是正确的,从中国国情来说,从4G全球技术体制来说,TD-LTE及FDD LTE都要同步发展,这有利于拉动国内芯片生产,拉动智能软件业及相应制造业,同时满足更多移动用户的需求。

“技术需要市场来检验,我们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信息安全不能只关注硬件

财新记者:随着4G商用、移动互联网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信息安全?

我认为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手机或互联网设备的问题,根源在于互联网架构。互联网的总主根服务器在美国,还有12个附属的主根服务器,其中九个在美国,一个在日本,一个在瑞典,一个在英国。它们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服务器及域名体系和IP地址的管理,如.com域名及地址的直接管理。后来各国互联网发展,各国服务器及域名在其总根服务器之下域名表示,如中国域名为“.cn”,日本的域名为“.jp”,香港域名为“.hk”等等,这些域名服务器为各归属国和地区。由此可知,掌握互联网命脉的是美国。这就是互联网安全最要害之处。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各国进入互联网从网络上还有国际出入口局,所以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网络安全,确保国家网络的自主控制权和网络在技术上的安全可控。我们应像全球许多国家一样,研究维护网络安全的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机制,譬如培养自己的网络安全部队,全面了解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后门、后门是否打开、如何应对。这需要靠技术!

财新记者:未来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哪里?

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最初就是门户网站起作用。经过互联网泡沫以后,网站纷纷改变形态,变成服务性网站,譬如阿里巴巴、腾讯。

服务性网站一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更新的技术应运而生。未来,我们将进入大数据时代,所有信息都在云上,如何保护大数据安全、云安全,是将来信息安全的关键。除了技术问题,还要用法律来维护安全,必须加快互联网信息及网络使用的安全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互联网的运行环境。

运营商互联网转型的出路

财新记者:现在,移动互联网给传统运营商造成冲击,譬如微信对语音、短信等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运营商应该怎样应对?

当然,三大运营商不能纯粹只做管道,应改变传统电信思维的方法,向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和电信的经营思维不同:电信是垂直烟囱式的思维,一个业务从头到尾全都包干;互联网是平台式思维,在做好平台基础上依靠增值业务赚钱。运营商最好的优势是有网络,依托网络可以打造自己的平台。举个例子,现在光纤进家,电视、电话和智能居家等都可通过“光猫”运行。以平台的眼光看,若“光猫”做好平台,电视就是显示器,手机是登录云端的工具。

互联网是工具,标志信息时代的产生。这个时代刚开始,将引起很多产业结构调整,甚至产业转型。在产业调整的竞争中,有胜者有败者,当今信息时代是创新、创业时代,少数佼佼者在众多创新者中突起,信息时代技术业务及经营者都面临着快速交替和更新的洗涤。一切创新者,不管胜者或败者,千万不能放松,随时存在重组。在这种局势下,运营商可做的事情很多,存在无数机遇,但也存在巨大挑战。

财新记者:市场对运营商前景悲观。运营商好像也没有找到合适方向?

财新记者:运营商真的能够做好互联网业务吗?

财新记者:在运营互联网业务上,运营商所处的体制、机制束缚其发展,运营商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反应能否更灵活、发展能否更有动力?

但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如何服从市场运行规律,把消费者服务好,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还要继续努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挥更大作用,适应新技术、新形势要求,有他们自身转型及观念转变跟不上新要求,管理机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另外也涉及如何对国企管理和监管问题。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及放手让三大国有运营商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问题,监管部门如何从原来传统电信监管向互联网监管转变,给三大运营商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

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当前三大运营商如何认真落实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速转型,适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新常态的思维,加快宽带战略的实施,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消费及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尊重用户对业务的选择权;主动适应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新挑战;主动服务由上海自贸区扩展到天津、福建、广州新自贸区的建设;如何扩大对外融资机制;如何主动打通互联网产业上下游服务链条等,用创新的姿态和新的思维去迎接互联网时代。

分享到:

关键字:吴基传 运营商 技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