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研究与解读 返回

徐匡迪院士:钒钛产业须吸取稀土教训 切勿滥采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4-12-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将近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于11月27日参加了在攀枝花举行的全国钒钛产业学术交流会,这也是他第三次造访这座“钢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攀西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钒钛产业迎来新机遇。徐匡迪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我国钒钛产业一定要吸取稀土的教训,切勿滥采乱挖。

在钒钛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上,徐匡迪认为高炉渣提钛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未来3~5年有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钒钛产业必须严格制定准入门槛。

此外,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干勇在今年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的主题论坛上建议,打造钒钛产业连必须与3D打印等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严格制定行业准入门槛

在交流会上,徐匡迪说,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中国的资源大宝库,依据是国内已探明的钒资源储量42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钛资源储量7.2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尽管国内钒钛资源总量相对乐观,但利用率并不理想。有数据显示,受矿物品位及提炼工艺制约,大量钒(约占20%)在提炼过程中入渣,现有提钒技术难以提取,造成严重损失。

在徐匡迪看来,当前高炉渣提钒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技术攻关刻不容缓。同时还要注意,当前钒钛资源地位凸显,民企闻风而动,地方政府也想借此发展经济,但民企技术储备不足,又不重视科研投资,急功近利。

除了钒钛利用率低之外,还有参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要减少钒钛资源在一般民用钢材等低端工业品中的使用,国家应出台政策限制这类低端产品出口,保住钒钛战略资源。”徐匡迪认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要以国家战略为第一位。国内钒钛企业一定要吸取稀土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标准,钒钛磁铁矿利用项目年采选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并配套相应规模的选矿工序,选矿钒资源回收率不低于90%(低品位难选冶矿不低于50%),钛资源回收率不低于20%,铬、镍等主要伴生稀有金属实现规模化回收利用。

企业应创新工艺流程

那么,钒钛产业的突围方向在哪里?按照徐匡迪的战略思考,一是要大力发展非高炉钒钛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开发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比如开发含钒铁水直接炼钢、钒酸盐直接制备储能技术等都是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建立钢铁钒钛产业为依托的铬盐行业发展新模式;四是发展钒资源清洁利用技术。

随着新能源研究的深入,钒电池储能技术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部部长、研究员张华民看来,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核心技术的关键,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到2025年其全球经济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与其他金属相比,徐匡迪等多位院士认为,钛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金属,因为钛的密度小且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和生物相容,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应用广泛。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曹春晓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把钛发展重点从强调高性能向低成本转移。我国从钛业源头到航空成品的全过程,降成本的空间还很大,必须通过全产业链共同创新。”

至于如何降低成本,干勇认为,这必须创新工艺流程,钒钛企业应开创新的发展路径,创新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关键字:徐匡迪院士 钒钛产业 液流电池 储能电池 储能材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