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作了主题为“强化行业质量管控,提升输配电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演讲,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为您做会议全程回顾:
李冶: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各位领导,非常荣幸受中电联的邀请,参加今天的行业盛会.大会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来讲一讲加强质量管控和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我们当前存在的、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很关键的问题。
我也想给大家简单的汇报一些情况,一个就是要看到现在发展的基础成就,方才永干顾问和文亮老总讲得非常好。我个人认为,评价目前我国电力及电力设备制造技术现状,用很多溢美之词都不过分。我们很多领导同志当年去参加IEC大会,基本上是听欧洲、美国、苏联等国家的。那个时候我们电力工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这几年情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国内的专家先后在IEC直流输电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等方面担任重要职位。另外,IEC最近这几年研究智能电网,虽然没有成立专家委员会,但是成立了一个三人的专家小组,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国内的专家。这代表我们进入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核心的管理层。如果这次IEC把中国的专家推举为IEC的最高领导层的话,这是国际电工界对中国电力技术的肯定。
我们国家电力技术、电力规模能够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拥有一个庞大、雄厚、技术领先的技术装备制造体系作为支撑。
国内一个高压设备企业取得100亿元的销售产值的时候,我就在想,要不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生产出来这100亿元的超高压乃至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那么我们国家就可能需要花100亿美元甚至100亿英镑去国际市场买这些设备。人家也只能给你去研发,去定做,成本变得很高昂。
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电力技术和电力设备制造业的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都投入了运行,虽然这种技术30年前就有国家研究出来了,但当时的技术只是实验阶段,商业化、工业化、工程化都没有达到。而今天,无论是晋东南-荆门这条交流100万千伏还是南网的那条±800千伏直流,真的实现了送电、联网等大电网的基本功,设计的容量满负荷的达到并且稳定的运行。这些关键的技术和装备从系统研究到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的建设以及调试运行基本都是以我们自己的技术体系为主来实现的,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的综合国产化率超过了90%。特高压直流工程的综合国产化率也超过了80%。现在,我们特高压工程需要进口的设备已经屈指可数!
能源电力先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大家都知道,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通过了两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现在明确提出来,过去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叫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到2020年,还有8年的时间,我们的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
这两个指标接下来要做逐项的分解,它要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特别作为能源、特别电力,这个领域不先行,怎么能行?我相信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技术水平,我们的竞争力一定会提高,就像80年代、90年代我们一提美国GE、德国、欧洲西门子、ABB、日本日立、东京三菱一样,我相信将来再一提,肯定是我们远东、昊诚、全密封,这些都会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包括在座的很多企业,我就不一一说了。
质量仍是电力设备发展的拦路虎
今天的主题有“管控”两个字,我个人初步掂量掂量,电力设备领域还是有几个问题,下面讲三点。
一、质量问题
最近很多单位包括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跟我反映,现在还有造假现象,比如说变压器定了是多少,但是一看中标价格低,有的就把铜线改铝线。有的互感器,绝缘用环氧树脂浇铸,原来定的是国外的(如日本、瑞士),后来一看成本太高,就从边边角角的一些企业采购便宜的。制造行业甚至提出80、90后现象,如电缆口径应该是100,最后口径弄成80、90,能减少点就减少点。这种事虽然不是行业普遍现象,但是还是有的。包括中国的特高压工程也不是质量就是百分之百,有的企业的设备出现了一些问题。即使是加强严格的管控,电力系统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组一台一台设备的检测,也还是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质量,在运行当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波折,这些问题个人认为还是很严重的。现在力量强了,出的问题很快就处理了,没有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管怎么说,质量上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这第一点。
那么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些是技术上的原因,有一些是因为弄虚作假。为什么会出现弄虚作假?就是现在的竞争过于激烈,核心原因是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光伏就是遇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一年6000万千瓦左右的光伏组件的制造能力,我们中国就占了4000万千瓦。全世界去年整个的光伏发电装机装了2300万千瓦,中国就给人造了2100万,全世界市场90%是中国设备来给武装的,但只占了我们制造能力的一半,因为我们有4000万千瓦的制造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自己去年只装了300万千瓦,也就是我们的市场只是国际上的十分之一,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那么就到国际市场上卖。国际市场由于我们的产能严重过剩,这次欧美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很多欧美的企业提出了一个理由,不是中国倾销,卖得太便宜,搞得没有利润,事是这么个事,但是不这么说,你没本事我就卖得便宜,你管得着吗?有的时候我们从日本、从韩国进的多金硅比我们那个还便宜呢,我们现在商务部也在反查倾销吗?人家现在说,你中国这样搞法,你把光伏技术这样一个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给扼杀了,你让我这个产业没钱可赚,我怎么去找新的创新呢?你看人家给我们扣了这么大个帽子。
最近很多领导都批示了,我们也正在研究光伏产业下一步怎么弄,最近可能要研究,要拿出一些措施等等。产能过剩在输配电制造业里早就存在了,不是今天才有。我估计电线电缆厂全国大大小小算上有5000多家(远东的代表说有8000多家)。上海电缆所每五年还是四年开一次召开行业协会大会,最后都开不起来。因为行业协会有个法定程序,就是要选举新的领导机构,像十八大似的,有一条得过半,不过半会议无效,8000家厂过半还得4000家呢,上哪儿开这么大的会?一个电线电缆中国有8000个企业,变压器恐怕也不会低于1000个。我们现在沈西保三大家,每年没有两亿千伏安的产量过不去,你说怎么可能呢?一个企业上你一年干超高压、特高压,他们基本上不干低压的,22万伏以下的很少,就是交流50万伏以上,一年就干2亿千伏安,哪有那么大的市场天天支撑着?
二、产能过剩导致的严重恶性竞争问题
这一轮的产能过剩,靠简单的过去那套办法,淘汰落后、发布标准已经无效了。为什么?这一轮产能过剩定位为高端产能过剩,因为大家过去没想搞这么大的能力,过去搞22万、50万的时候多建的车间,不行就压缩一点、淘汰掉,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现在大家要的是交流100万,直流80万,甚至直流现在搞110万。这些东西是需要上水平、上能力的。整个生产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特高压是塔尖,不可能为铸就这个塔尖而让这个塔尖悬在半空当中,下面这个塔基是必须形成的。就像吃饭一样,吃第三个馒头吃饱了,你不能说第一、第二个不吃了,我直接吃第三个,没有这样的事。因此这一轮的产能的提高,是一种高端产能的提高,而这种产能形成的这种规模,轻易靠淘汰、落后是下不来的。固定资产形成了,每年银行贷款的财务费用形成了,每年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为了保搞特高压的研发投入形成了,招聘来的高端技术人才已经到位了,这些东西都需要高成本,而这些高成本没有市场规模、没有经济效益,你能支撑得了吗?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不好过还不是一年两年让你能过得去的。我们80、90年代到欧美去看那些企业,我们是带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去看的,发现一些企业怎么衰败了。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已经接近当年的欧美日的一些名牌企业遇到的那些问题。大浪淘沙,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了优胜劣汰。我觉得产能过剩导致的残酷竞争的态势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行业管理有所削弱
审查鉴定产品过去管得非常细,那时候企业不听是不行的。当时搞磁绝缘子,当时提到做斗波,企业都不做,觉得这样做报废率太高。后来改圆柱图,做内水压实验,对头部的强度做实验,企业真不做。后来我到大连电瓷厂,和崔江流老师一起去开鉴定会,逼着现场做,真是惊心动魄。如在生产线上不爆,不就到线路上爆了吗?这些过去管的比较细的地方,今天来都是企业自己应该干的事,这都不应该政府要求你干,你不行就不要了,谁行我用谁的。现在这些方面是有所改进,企业给自己加码,但是相对来讲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随着政府机构的撤并,这些体系也在逐渐的削弱。行业的标准、检测、认证这些体系名义上是在加强,但是实质上本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政府管理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现在个人觉得有点商业化。质检机构成了一个赚钱的事了。
四个方面的工作需加强:
一、要积极开拓市场
今天是中电联把大家请来,是围绕着电力系统也就是发电和输配电这个领域来做工作的,很多企业实际上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卖给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的,实际上还有大量的设备用在其他领域,比如冶金、石化、铁路、交通等等,这些领域用的设备,电压等级不一定有那么高,但是它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技术要求,而这些技术要求某种程度上讲不比电力系统低。另外有些设备,过去我们是不足的,比如说这几年新能源开发了以后,我们好多新能源的装备,在座的很多企业是不太行的。比如说风电、太阳能的并网,风电需要高水平的并网用的变流器,太阳能需要高水平的逆变器,这个现在都有标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我们的风电并网要求要承受低电压甚至零电压穿越,你要挺得住。现在就是不行,电压一低下来你就拖网,所以这些领域实际上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一电力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电力设备的制造大国,去年我们还进口了各种输配电设备加在一起是将近60亿美金。这60亿美金都是什么东西,都是我刚才讲的,这些还都是目前我们不能做的。比如说直流输电,搞±800万,大套管不会做,从国外买1千多万块钱一根,海关报税的时候都说这是什么玩意,这么值钱。另外我们这几年搞无功补偿,搞新能源,搞直流输电用到大量的电力电子装置,一些换流阀,一些整流逆变模块,一些控制保护单元,一些关键的材料进口。所以这样一年,60、70亿美金,也就是说500、600亿人民币,这不是市场吗?所以这里边还是有大量的市场空间值得我们去开发,这一点我想给大家说,这是第一点。
二、从政府的角度坚持一条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道路
这几年我们打交道都是从国产化开始的,大家都知道,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是强调国产化,关键还是核心的技术制高点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所以我想从我们这个角度,依托工程抓国产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这30年认为最很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业管理的手段。所以国家能源局成立时,为了设立现在的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为了加“装备”两个字,中编办开了八次会,因为我们有个工信部,大家觉得广义上的制造业应该由工业信息化部来管,但是能源为什么这么特殊?非得要把装备放在能源局来管?我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得到了很多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包括中央最高领导同志的支持,因为他们很多领导是在工业领域里工作过,他们太知道能源、特别是电力的,它的工程、技术、设备、材料之间的关系。而你不依托市场、不依托工程去抓装备国产化,抓技术创新是空的,所以这一点,这个政策我们一以贯之,一贯的坚持。
三、严格质量管控
我们发了一个叫“加强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的通知,从严格标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检测能力的建设,实际上是标准的执行力要加强。
四、严肃、严格质量和产品认证体系
因为国家能源局不是质检部门,标准质量认证检测都是专业名词,所以我最近提出来一个口号,我最近分别征求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认证信可委员会的领导,他们很赞同,我说咱们能不能培育一批具有标准执行能力、具有检测功能的认证机构。我说按道理讲,标、检、认这是立法、执法、监督的一个关系,理论上讲它是应该形成这样一个三角的关系,不应该互相替代的。但是我想我们国家好象就这么回事,你说完全按照欧洲那套东西、美国那套东西弄,市场秩序、法制观念、诚信度没达到这个水平,我说有一点,咱别糊弄。我就讲KEMA,我说KEMA就是具有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能力,同时具有雄厚的检测条件的一个认证机构。我们很多电力工程都是请人家来给我们做监理,他们表示赞同。我说中国目前这种状态,量又大企业又多,秩序法制又不是那么健全,我看咱们能不能采取这个措施?所以国家能源局要选择一批行业认可的、具有技术实力的和多年经验的机构,作为能源技术装备的检测评定中心,简称检评。由这批检测评定中心对我们的产品从设备的制造到产品的型式实验到出厂运行,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形成质量的评定或者评价体系,最后得出评定结果,发布评定证书,报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对这些取得评定和检测认证的结果,以目录的形式进行发布,在能源工程里边,在国家合格审批的国家重点能源工程里边优先推广使用。
而在这个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的力量。我搞行业管理工作30年,我一直有一个坚定的理念,叫依托行业管理行业,行业管理是要一体两依。主体是政府,甭管有几个人,政府对行业实施行业管理,这是政府的职能,所以我是行业管理的主体。但是行业管理还应该有两依,受体就是企业,行业是由企业、产品、市场组成的。一依是行业中介组织,比如中电联就是电力领域最重要的行业中介所。第二个依是重点骨干企业,比如像国家电网公司,包括南方电网公司,它既是政府对电力行业实施行业管理的对象,但同时它这个企业又不一样,它也是参与协助政府来和行业中介组织共同协助政府来进行行业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中坚力量。所以我提出一体两依的概念。下来以后,包括这些评定、认证、检测、公布、目录整个这些工作,第一走专家路线,第二依托行业有实力的,不管是中介组织还是企业,发挥大家的作用,我们形成一种良性的行业自律的秩序。
我基本上要给大家说的也就这些了,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在座的各个单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提高一点,市场的占有率再扩大一点,产品的质量再提升一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增加一点,咱们都多这么一点。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司长精彩的演讲,李司长刚才讲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非常专业,也很有权威性,我想无论对电力企业来讲也好,还是对设备制造企业来讲,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