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挪威执政联盟中的中间党与工党,在欧盟能源政策和电力市场相关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深。两党均表示,由于无法有效保护公民免受高电价的影响,只能选择退出联合政府,这直接导致挪威联合政府解体,也因此给欧洲境内多条跨境电缆的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
2024年12月10日,挪威南部电价飙升至10挪威克朗/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一时间,是否切断与德国、英国等邻国的跨境海底电缆,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挪威就开始与邻国开展跨境电力交易。到了20世纪90年代,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成立,挪威在与周边国家的电力贸易中取得了显著收益。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随着挪威与周边国家的几条互联线路相继投产,电力出口量大幅增加,电价在短期内出现剧烈波动且明显上涨,挪威的电力出口问题也因此被推到了其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
切断互联输电线路的争议,不仅是简单的能源决策问题,它对挪威国内民生以及欧洲能源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挪威国内情况来看,电价的大幅上涨给国内用户带来了沉重打击。低收入家庭和固定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日常生活成本急剧攀升,民众对政府优先考虑出口获利,却忽视保障民生的做法极为不满。不久前,近60万挪威民众加入社交媒体群组,强烈发声要求政府降低电费。
截至目前,挪威与周边国家共建有17条互联输电线路,总输电容量超过8吉瓦,占挪威冬天峰值负荷28吉瓦的30%。区域互联覆盖了瑞典、芬兰、荷兰、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在这些周边国家中,德国和英国在能源供应方面对挪威电力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德国(2024年挪威是德国的第四大电力供应国),在冬季能源短缺时期,挪威的电力出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德国的燃眉之急,但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挪威国内电价的上涨。挪威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33吉瓦,并且多数为可调节水电,长期以来能源价格低廉且供应充足,当地民众对于牺牲自身廉价能源,只为维持德国正常用电的情况深感不满。
跨境电力贸易引发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挪威电力生产主要依赖水电,一旦出现干旱等恶劣天气,电力供应就会产生波动,进而加剧出口和内需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后国际能源市场发生变化,加上欧洲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挪威在电力出口方面的地位越发关键,同时也让挪威国内电力市场变得更为复杂。
不过,从长远利益来考虑,跨境电力互济有着诸多益处。首先,在旱季时,从周边其他国家进口电力对挪威的电力供应保障至关重要。其次,挪威的水电与德国等国的风能、太阳能形成互补,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绿色能源的发展,欧洲各国还能通过电力互济来平衡供需,降低能源短缺风险。当周边国家发电量增加时,电力互济还能促进电力市场竞争,降低电价,提升市场的灵活性。
实际上,挪威多年来在跨境电力贸易中获利颇丰,仅在2022年就实现高达448亿挪威克朗的创纪录收入。一方面,挪威可以在电价高时出口电力,电价低时进口电力,并在旱季储备水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由于挪威的大多数发电商和电网公司为国有企业,他们持续盈利也是政府有能力补贴家庭电价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在降低电力价格的诉求下,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挪威的电力出口都有可能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