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企业动态>氢储能企业 返回

唐海锋:长城控股集团的氢能策略

作者:马晓康 来源:高工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2019-09-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9月22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国内外氢能产业相关行业联盟、领军企业、知名高校院所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近500人齐聚泉城,共同探讨氢能产业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谋划氢能源全产业链、创新链的投资与合作。

在本次峰会以“打造低碳氢能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分论坛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未势能源董事长唐海锋发表了“长城控股集团氢能产业的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以下摘自唐海锋演讲实录:

节能减排既是国际上的大势所趋,也是能源发展的指导方向。长城控股集团以整车业务为核心,全面推行清洁化和智能化战略。在新能源方面,我们积极布局氢能、锂电等领域,成立了两个新能源科技公司,不仅对内服务于长城汽车集团,同时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供应商,向整个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

整体来说,我们新能源主要聚焦在光伏、储能和锂电,同时专注氢能,核心部件里面开展氢储运工程服务,针对储运特殊环节,我们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和制氢企业、储运企业及设备供应商联合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长城汽车则聚焦于车的业务,分别开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使用端的技术开发。

长城控股坚持“清洁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思路,深耕多元化全产业链运营,布局汽车、氢能、锂电、光伏等领域,助力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实现业务转型,开放合作,共创产业生态。我们针对整个氢能产业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回顾长城氢能源的发展历程,我们在2016年初成立项目组开启氢燃料汽车的研发;2017年我们加入了汽车协会;2018年3月我们作为国内主机厂第一个加入了国际氢能委员会;2018年6月,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个运输中心,在河北省保定市;2018年8月,我们兼并了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有限公司,作为我们未来拓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一个桥头堡;2019年4月,我们成立了未势能源,开启了独立化运营;预计在2020年会展示首个燃料电池样车,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型。我认为我们和国际上发展发达的韩国和日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个确确实实也给了我们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和十年之前、二十年之前是不一样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对行业也有了认识和理解。近两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国内企业的布局,多以整车和系统为主,对进口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依赖较为普遍,不利于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领先的车企,他们的开发路径基本上是从原材料到部件,再到系统,再到整车,是一层层递进的正向的开发流程。

面对这样的局面,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为自己制订的策略是立足核心部件的正向开发,同时向下一个推广,向上游探索,我们也倡导整个行业内企业应该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只有协作,只有共享,才能在整个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协调下,共享我们的研发资源,避免重复研发导致的资源浪费。未来我们希望各个企业之间能够有更大的合作,我们也愿意分享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资源。

产品规划方面,我们规划了逐步迭代的120千瓦的电堆,以及85千瓦的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我们依靠传统内燃机的涡轮增压器的技术,自主开发了单极的离心式的压气机。我们做了35MPa车载储氢III型气瓶,还要突破的是70MPa瓶阀,经过四年的努力样品已经出来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体积还是性能,完全可以和国外产品进行竞争。

对于氢能源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从自身的车企背景出发,我们并不参与整个中心的链条,主要聚焦于加氢协议,加氢站系统集成,这个技术会涉及到未来整车系统的安全性,安全做氢燃料车,将来氢燃料车的安全,是大家必须重中之重要考虑的。

针对如何实现大规模的稳定高频的氢气供应,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设想以液氢储运技术,最佳路径分为三部分,第一就是大规模的液氢生产体系,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电网制氢,可以帮助峰谷电的问题,解决气态高压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整个氢能的分布,是有地区不均匀性的,不发达地区,氢的使用量少,而在发达地区氢的使用量高,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资源的不均进行分配。

气态运输效率低,液态运输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我们根据每个区域的储存总量,建立区域的调控站,来解决区域内用氢的平衡问题,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会体现为对运输距离不敏感,距离越长,反而整体的成本越低。理论上在一千公里以内的范围都可以覆盖,根据覆盖区域氢能结构来调整液氢的供应范围,在交通领域,我们以加氢站作为终端的网络,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终端的用户,除此以外,工业领域成为终端客户,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液氢其实是用于工业领域的,氢能也可以替换目前国内以石化能源为主要来源的氢气产能,从而减小环境的污染。这是我们为实现整个布局,做了相应的投资,为了配合自主研发,测试和验证能力的建立是重要的保证。

长城集团的氢能技术中心在2018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可全面开展储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测试,燃料电池材料、电堆、系统测试还有整车的测试。其中我们有一个105兆的氢心环测试,这个是为了验证整个车载的安全性的,包括液体的冲击,气体的冲击,最后再到氢气的冲击,同时也有跌落试验,强击试验,经过整个的检测体系,可以保证它的安全性,这也是国内首座。

目前在我们没建成之前,如果要做这样的测试,就需要去国外去测试,这样带来的时间成本就特别高,而且这个测试系统向行业开放,来做整个车载储氢系统的形式认证。不仅这个储氢系统的安全验证,包括像系统的测试,整车的测试,我们把整个测试中心也做了一个行业的资源向整个行业开放。

所有在清洁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努力,为了实现这部未来的途径,我们梦想的未来之城,这也将是一座以氢能和电能驱动的零排放,结合车联网,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和新兴的模式,我们将建立起一座未来的智慧城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梦想的实现,取决于我们今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取决于每一份成本的下降,每一点性能的提升,以及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对新能源技术的科普和讲解,长城控股集团,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为这一梦想努力奋斗。

分享到:

关键字:长城控股 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