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金融>财政税收与补贴 返回

周国泰院士:企业创新缘何成叶公好龙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6-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国内谈创新,大部分是叶公好龙。”6月9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全体会议召开期间,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谈起国内企业的创新现状时,表现出一脸的无奈。“企业和科研单位结合,谈得很多,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拿出钱来搞科研。”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信威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企业和创新之间犹如存在一道鸿沟。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很多企业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很少有能静下心来作研究的。

周国泰感慨地说,国内企业“暴发户太多”。尤其是大型国企和央企,尽管会聚了很多人才,但创新人才一直缺乏。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导向的问题”:把科技人员往行政管理的“独木桥”上赶。由此,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被弱化和边缘化,其积极性受到打击。

“在创新能力方面,国内跟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占领了创新制高点,而国内本应起主导力量的大型企业没有发挥主导作用。”马洪琪认为。

“每年没少花钱,但真正转化为成果的有多少?每年的科技进步奖又有多少实现了产业化?”在接受采访时,周国泰多次强调,创新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院士向记者表示,国内的创新研究普遍处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即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是查资料看某种技术好,然后研究;但技术出来后,企业不愿用,因为没有效益。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直被放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然而,很多院士向记者表示,仅让企业投钱做前期科研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完全将创新的责任推给企业只会导致一个局面,即创新环节没有受到任何一方重视。应更多地从国家层面发挥调控作用,实现产学研更紧密结合。

周国泰建议,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科研开始就结合起来,这样企业才会感兴趣;同时,产学研必须和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实效。

此外,进行创新方面的立法也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系统立法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张信威说,而在美国,对于创新主体,法律从税收等多方面进行了支持和保障。

分享到:

关键字:周国泰院士 创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