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金融>财政税收与补贴 返回

刘振亚:构建科学的能源综合运输体系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们认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尽快形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资源配置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形成现代电网体系。”中电联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在3月26日中电联召开的“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着重强调了国家电网的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电力继续发展需改变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发电装机从5.2亿千瓦增加到9.6亿千瓦,增长84.6%。并且电源结构优化,水电、风电、核电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比重增加。电网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电网互联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用电量从2.47万亿千瓦时增加到4.2万亿千瓦时,增长了70%。
 
  根据相关资料, 预计到2015年,全国电力装机、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14亿千瓦和6万亿千瓦时以上,电力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但是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刘振亚在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尤其是要转变我国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
 
  刘振亚认为,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的能源输送方式不合理,突出体现在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输电的比例明显偏低。”刘振亚说。
 
  根据相关资料,近几年我国运煤占用铁路运力资源的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高达55%,比2000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三西”(山西、陕西、蒙西)煤炭调出区输煤输电比例为20:1,华东煤炭调入区输煤输电比例为48:1。
 
  推动“一特四大”战略
 
  “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输煤输电并举,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加快空中能源通道建设,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构建科学的能源综合运输体系。”面对这种困境,刘振亚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国家电网的“一特四大”战略,即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
 
  根据“十二五”能源规划,目前全国正在规划建设的15个大型煤电基地、13个大型水电基地和8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以及若干个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大多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800~3000公里。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能源输送成为了规划能否实现的关键。
 
  电网是煤炭、水能、石油、风能、太阳能等各类能源转化利用的枢纽,也是能源高效配置的平台。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明确地把特高压、智能电网纳入其中,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全面加快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尽早建成联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项直流输电工程。”刘振亚说,“并且我们要全面实施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控性、适应性和互动性。”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
 
  “装备制造业与电力行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为电力行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是电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会议上强调。“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经济合理的新能源装备。”
 
  当前,在新一轮能源变革,能源发展呈现开发规模化、结构多元化、消费电气化、技术智能化的重要特征,而要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提升不可或缺。
 
  “我们要发展先进输电技术装备,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电技术装备。”苏波表示,“同时我们要发展智能电网,有效地兼容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能够加强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衔接,提高输配电效率。”
 
  这被认为是工信部高官首次在公开场合就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做出表态。
 
  苏波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加快促进能源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的相关支撑技术和装备。
 
  清洁能源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但是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内的并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
 
  “我们将立足于建设大电网和大市场,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输电瓶颈、市场消纳和安全稳定问题,推动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打捆送出,全面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刘振亚表示。
 
  而在苏波看来,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大功率储能、柔性输电等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则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我们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新能源发电、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等重大技术攻关,争取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产业链,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水平。”刘振亚最后强调。
 
分享到:

关键字:刘振亚 构建 科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