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头资金投资锂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力电池终端的应用略显冷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1年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仅为8159辆,实际产能也仅为万余辆,其中大部分为出租车、特种车等用于公共领域的车辆,带有明显的政府支持痕迹,市民购买的数量极少。
据每日经济新闻(微博)报道,记者此前从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锂电正极材料研讨会上了解到,导致锂电投资热与应用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关键的锂酸化合物的正极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产能已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能、质量、稳定性、成本、资源利用率等面临较多问题,给锂电池的推广应用带来了障碍。
在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要加强对锂资源的保护。我国的锂矿资源只占全球资源量的10%,而去年的产能却占全球的12%。因此,应控制投资规模,尤其对小企业进行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
但当前的情况却是,不少地方蜂拥而上,民间资本大量注入,地方政府背后推动,建起了大规模的锂电生产基地。
仅以江西为例,新余和宜春,这两座相距仅60公里的城市,一个要建完整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产业经济规模达到一千亿元;另一个要打造“亚洲锂都”,做大做强锂电全产边链,经济规模也要达到一千亿元。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认为,由于目前还无法推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锂电池的需求究竟会有多大,相关企业不应总是扩大生产规模,要以稳健发展为主。“我们一直认为,要将锂电池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还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
国际知名资讯公司罗兰贝格公司曾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全球汽车用锂电池产业泡沫正在成型,且该泡沫破灭后代价将会相当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