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返回

电价市场化机制改革 重塑中国新能源未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嘎电讪胡 发布时间:2025-02-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后,在结算环节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三是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尘埃落定处,正是繁花似锦时,文件的发布是中国新能源电价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尘起:新能源入市的“冰与火之歌”

当全球碳中和浪潮与中国“双碳”战略交汇,新能源产业已从襁褓中的幼苗成长为擎天巨擘。然而,在风电、光伏装机爆发、整个行业热火朝天的背景下,原有"保量保价"的政府定价模式已难以为继——电能量价格持续下行、中长期电价预测失准,新能源投资收益模型濒临崩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对于其投资热情和投资信心的冲击越来越大:

一是市场化加速导致收益波动。近期以来电能量价格整体下行,叠加现货市场放开后电价峰谷差拉大,光伏大发时段甚至出现"负电价",传统财务测算模型失效,新能源投资决策难度骤升。

二是系统成本分摊压力加大。新能源波动性带来的调节成本逐渐显性化,进一步降低其发电收益。

三是绿色价值变现不足,绿证刚需不足,资产定价中新能源环境溢价未能充分体现。

新能源行业困于"保电价"与"入市场"的两难,政策制定者亦在"稳定投资"与"深化改革"间寻求平衡。这场"成长的阵痛",实则是中国能源革命必经的淬炼。政策制定者站在十字路口:若一味“保电价”,将延缓电力市场化进程,并可能造成用户侧电价的抬升;若强推全面入市,则可能动摇投资信心,危及能源转型大局。这一两难抉择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阵痛,更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必经考验。

破局:机制电价的深层逻辑与创新设计

在此背景下,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出台,掀开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以“机制电价”为纽带,破解新能源投资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层矛盾。

政策制定者兼顾"稳定预期、不增负担、加速转型",开创了全球电力市场改革的"中国方案"。这一制度设计,既非简单回归计划,亦非放任市场裸奔,而是以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弥合转型鸿沟。

差价结算:“稳定预期”而非“稳定高收益”

政策使用了差价合约的机制来衔接原有的保障化收购,用于稳定电价的预期。当市场交易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补足差额;若高于机制电价,则扣除超额收益。值得一提的是,“稳定预期”不等于“稳定高收益”。区别于之前的高价保障性收购,机制的本质是提供一个稳定预期的工具,让崩塌的财务模型重新有一个锚点,但考虑到用户承受能力的约束,价格和电量规模上均会作限制。

新老划断:存量与增量的双轨制设计

存量项目采用“软着陆”:电价延续现行政策,电量规模衔接消纳责任权重,且每年执行比例不高于上年。此举既避免历史项目收益骤降,又为市场化腾挪空间,以时间换空间,化解历史包袱。

增量项目推行“硬约束”: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形成,但设竞价上下限(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电量规模根据消纳能力与用户承受力动态调整。这种“顶板竞争”机制,既能抑制无序极端价格,又保留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

权力下放:地方主导的灵活调控

省级政府被赋予关键裁量权:可分类组织技术成本差异大的项目竞价,设定合理竞价上下限,并动态调整执行期限(通常覆盖项目投资回收期)。这种“全国统一框架+地方弹性施策”的模式,兼顾了区域差异与执行效率。考虑到能源结构和电改进度差异,各地具体的实施方案令人期待。

蝶变:新能源产业的升维挑战与新机遇

机制电价的推出,绝非简单的价格调整,而是重构整个能源生态的起点。其后续影响将呈现多维度扩散:

新能源投资逻辑重构,从“资源争夺”转变到“能力竞争”

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挑战下,竞价机制或引发增量项目“价格战”,尤其成本控制能力弱的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同时,2025年6月1日的新老划断节点,或触发抢装潮以规避更高竞争门槛。但政策实行初期通过设定竞价下限、分类组织竞价,也为行业提供了缓冲余地,防止剧烈冲击。

交易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机制电价的本质是给了新能源企业降低beta风险的选项,但仍可以通过市场化获取alpha收益,简而言之机制电价平抑的是市场平均价格,个体的价格差异将被保留。多个现货省份的运行情况表明,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将极大地拉开不同场站的收益差距。

过去因电价不确定性导致的PPA(长期购电协议)谈判僵局将被打破,机制电价为多年期合约定价提供锚定,加速长周期交易落地。多年期购电协议有望以机制电价为基准上下浮动,解决过往"价格拉锯战"困局,加速绿电直供钢铁、数据中心等高载能行业。

灵活性资源崛起,储能、虚拟电厂迎黄金时代

136号文明确“不得强制新能源配储”,表面上是对储能的利空,但深层次看,新能源全面入市、现货价格上下限价差扩大、辅助服务收益多元化,为储能、虚拟电厂以及抽蓄、火电、可调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电力市场加速进化:从“电量市场”到“系统市场”

新能源全额入市与机制电价的结合,将推动市场化加速转变,一方面,价格信号将引导供需重构。中长期电价加速出清,电能量价格或将继续下探,倒逼发电侧降本增效,用户侧提升响应能力。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全额入市也将促使跨省交易更加活跃、规则更加完善,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

繁花:机制电价背后的战略智慧

尽管2024-2025年电价可能将继续探底,但市场化出清将加速产能优化,具备技术、资金、交易优势的企业将穿越周期,享受市场化带来的长期红利。机制电价弥合了转型期制度空白,既坚持市场化方向、护航绿色能源发展,又保持能源成本优势、守住能源安全底线,为2060年碳中和目标夯实了制度基础,为能源转型破解不可能三角交出了中国答卷。中国正从"新能源制造大国"向"绿色规则制定者"升级,电力市场改革将成为"双碳"外交新筹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机制电价新政或将成为中国能源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是电价形成机制的技术性突破,更彰显了“在改革中求稳定,在发展中解难题”的东方智慧。从固定电价到全面入市,中国新能源产业走过了“政策驱动—补贴退坡—市场觉醒”的螺旋上升之路。机制电价的诞生,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它不追求绝对的价格稳定,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市场在波动中沉淀理性,让投资在风险中孕育机遇。

对投资者而言,需摒弃“躺赚补贴”的旧思维,转向精细化成本管控与技术创新;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持续完善绿证交易、辅助服务市场等配套机制;对社会公众而言,则需理解“绿色转型的成本共担”——唯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方能让新能源巨轮乘风破浪,驶向零碳未来。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