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能源经济资深专家夏清:打破省间壁垒,加快推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作者:黄燕华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2-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并要求稳步推进省(区、市)/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2022年7月23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正式启动试运行。此后,经历了多轮调电试运行、结算试运行。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速,区域市场建设倍受关注。2024年11月底发布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首次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指引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方向。

围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视角下的区域市场建设”这一议题,eo近期专访了清华大学教授、能源经济资深专家夏清。夏清认为,区域电力市场最大的价值是突破了省间壁垒,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在区域内统一报价、统一出清、统一结算,通过各省区的协同,实现了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南方样板。

01

区域市场的最大价值是实现了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eo: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多年来,对区域市场的作用和模式,业界多有讨论。在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背景下,您认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取得了哪些成效,发挥了什么作用?

夏清: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是在2015年电改9号文下发后,全国广泛推进现货市场的基础上,首先在广东省做了试点,然后再推广到整个南方区域的。目前,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电侧、用户侧全面参与的现货市场,全面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时效性、有效性,实现了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对全国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南方样板。

应该说,现在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电力体制改革所期望看到的。2002年启动的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成立了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公司。当时将南方区域电网独立出来的初衷就是希望搞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以“体”的改革保障区域电力市场“制”的有效推进。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首次在我国实现了区域内统一报价、统一出清、统一结算。在市场建设过程中,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现在看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要比美国PJM市场难很多。我国省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在建设过程中要协同各省(区、市)的诉求,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推进电力市场过程中的特色。区域市场最大的价值意义在于电力市场规则不再由各个省级政府来制定,而是让市场在统一的规则下,资源要素流动起来。南方区域市场打破了省间壁垒,这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电力行业的范例,是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成功真正的价值所在。

eo:在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中,不同省份的诉求是有差异的。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的差异性,保障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合理的经济收益?

夏清: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地区对电价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在区域市场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将资源优化配置权交给市场,而不是搞市场分割,限制市场作用的发挥。市场就是应该讲究效率,通过充分竞争,实现资源在合理范围优化配置,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关键是新增的社会福利怎么分配,这就需要政府讲究公平,解决好利益调整难题,通过解决好市场红利的二次分配问题,实现利益公平分配。

就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而言,应该让市场充分竞争,当利益调整过大的时候,可以在市场结算阶段解决,政府制定规则,合理分配市场红利。应避免对市场出清过程规则设计的过多限制,影响市场充分竞争。有为的政府要让有效的市场变得更加有效,有形的手要让无形的手变得更加有力,而不是替代它。

9号文开启的电力体制改革明确了第一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当前,电力市场建设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随着新能源的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不断增加,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一定要统一市场规则,不再是各省各自为战,这是大势所趋。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规则要统一、通俗、简明扼要,要讲究效率。市场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需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开展顶层设计。

02

新能源正重构电力市场模式

eo:与国际电力市场相比,您认为南方区域市场在政策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方面遇到了哪些特有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夏清:南方区域市场的设计是以广东为起步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并证明是可行的。在规模上,南方区域市场的规模、复杂性已经超过了美国PJM市场,这么多市场要素一起出清,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其次,大量的新能源正在进入市场,其波动性影响整个市场。另外,南方区域有大量的水电,这与PJM的资源条件不一样。水电怎么参与现货市场,怎么竞价上网,这些都是南方区域市场建设时面临的挑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通过努力,南方区域市场全面应用国产化求解器及算法,表明了在核心技术上我国已经完成了对国外产品的替代,实现了自主创新。

南方区域市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市场模式上都进行了创新,突破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电源结构相对简单的省一级市场模式,也创新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例如: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强、时空耦合紧、运行方式多样的计算特征,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模型准确刻画了梯级流域水电、多端高压直流、优先计划、条件稳定断面、多能互补协同等复杂运行特性约束,充分保障了区域现货市场出清结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根据各省区用户价格承受能力不同,在统一出清的前提下分省设定了现货市场价格限制,在追求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同时合理分配市场红利;制定了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结算细则、绿电绿证交易细则等市场规则等。

对于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下一步建设,建议要对中长期的比例和限制规则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强数智化对电力市场交易的支撑,未来要创新基于云、边协同的市场均衡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及时性、有效性、精准性。

eo:新能源已经成为南方区域第一大电源,能请您具体谈谈新能源入市将对区域市场建设和未来全国统一市场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吗?

夏清:新型电力系统较传统电力系统最大的变化就是新能源占比很高。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接性,未来大电网的结构将随之发生改变,市场交易的模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截至2024年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的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9亿千瓦,占南方区域总装机的44%。南方区域市场建设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随着新能源比例的不断升高,未来以现货市场为主、中长期锁定风险的市场模式将成为主流。

当前的电力市场以中长期为主、现货市场为辅,适合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这种模式中,中长期交易能够把价格稳定下来,但仅有10-20%电量交易空间的现货市场已无法及时完整反映燃料等成本的波动与新能源的“三性”。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市场需要全新的市场交易体系。市场供需的波动性,一定要通过现货市场反映出来,应采用金融的方式规避现货市场的风险,比如买卖双方签订差价合约。无论现货价格如何波动,都可以把价格水平稳定住。未来,我国的电力市场必将走向现货加长期金融风险锁定的方式,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时效性的需求。

现阶段南方区域市场在以中长期为主,现货为辅的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新能源加快进入市场,期待南方区域市场应该探索扩大现货交易比例。

03

区域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eo:如何理解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关系?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协同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夏清:首先,不要把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对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不是指全国一个市场。南方区域市场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省间现货市场和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组织模式、路径不同。国家电网面临的市场情况更加复杂,目前它采用了两步走的方式,即每个省组织现货市场,剩余的部分再参与省间市场的交易。而南方区域市场采用区域范围的统一报价、统一出清、统一结算。国家电网区域的省市众多,目前还不具备全部直接过渡到区域统一出清的条件。

当前也有观点认为,未来电力市场应该都在一个平台上交易,我觉得也没有这个必要。电力市场的设计,不能为了大而大,而要考虑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

事实上,资源优化配置范围也不是越大越好。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加,交易成本将非线性递增。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规模效益最终是递减的,市场规模也存在着范围经济的平衡点。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而言,这个平衡点就是区域市场。规模再扩大,边际效益就递减。交易的范围取决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时效性、交易成本。区域电力市场将是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主流模式。

在区域之间,还存在跨区域的交易。绝大部分应该是国家战略决策的范畴,应在各个区域市场中优先执行。对于少量临时、调剂余缺的电力交易,可以让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相应的区域市场,通过双边或集中交易,完成跨区的余缺调剂。

电改5号文提出以区域市场为主的电力市场模式,这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并不矛盾。南方区域市场已经完成第一步,积累的经验、发现的问题都将有效地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