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金融>产业资本与绿色信贷 返回

借力绿色金融 防范气候风险

作者:马梅若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2-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场野火无情地吞噬着大片土地。这场野火的肆虐有着复杂的原因,极端天气无疑为火势蔓延提供了“助力”。据业内人士初步预计,这场灾难已经造成1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而且随着后续环境修复、基础设施重建等工作的开展,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随之而来的是天价保险理赔。“这并非简单的保险公司埋单即可。”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项目分析师裴绍钧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美国商业保险公司为了应对气候灾害造成的巨额赔付压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方面不断提高保费;另一方面大幅限制承保范围,甚至对于一些气候脆弱地区完全终止保险业务,这让当地民众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时,陷入不安与无助之中。

实际上,应对极端天气等意外,已然成为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紧迫课题。近年来,极端天气如同一只狂暴失控的巨兽,肆虐的脚步从未停歇,频繁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暴雨倾盆引发城市内涝,高温炙烤下森林大火熊熊燃烧……这些灾害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让无数动植物失去栖息家园,还给人类的日常生活蒙上阴霾。

绿色金融作为连接金融资本与生态保护的桥梁,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可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缓解极端天气带来的危机。那么,在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又将如何帮助市场抵御风险?

加强保险产品应用

近年来,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洪涝、高温干旱、超强台风等频繁肆虐,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基础设施损毁、农业减产到生态系统失衡,极端天气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

“应对极端天气变化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答题。”裴绍钧表示,极端天气事件会直接损坏有形资产并扰乱经济活动。例如,资产损失和业务中断会增加贷款违约的可能性,房产、基础设施和其他投保资产可能遭到损失或毁坏,导致产生大量保险理赔和金融机构损失。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企业运营可能中断,影响其偿还贷款或盈利能力,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企业信贷资产组合。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会因为更频繁、更严重的理赔而面临更高的赔付成本,从而可能影响其盈利能力,而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也可能因为极端天气事件而面临严重贬值。

国际上典型的保险产品包括巨灾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其中,巨灾保险又包括洪水保险、飓风保险等。与一般保险不同,天气/气象指数保险不是根据产生的实际损失来理赔,而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触发因素(如风速或降雨量)进行赔付。这类指数保险产品已被农业贷款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用来帮助客户在灾后迅速恢复,也避免了大面积的贷款违约,降低了金融风险。例如,纽约市启动了一项洪水保险试点计划,为洪水高风险社区里的中低等收入的居民提供了快速和灵活的资金支持,且无须等待漫长复杂的定损过程,大大加快了赔付速度。

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尝试。例如,在巨灾保险方面,广东深圳市早在2014年就开启了巨灾保险的试点工作,为保障巨灾赔付顺利进行,深圳市政府出资设立了专款专用的巨灾基金,并建立了由1家保险公司牵头、7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共保体”模式。在天气指数保险方面,2024年,安信农业保险和浙商期货在上海市松江区开展了“水稻高温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试点项目,通过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为高温天气可能给当地4000余亩水稻带来的农业生产损失提供了保障。

“不过,国内目前对于台风、洪水等天气灾害的保险渗透率不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环境法律与治理项目主任吴琪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要求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未来有可能推动相关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创新巧解风险难题

在极端天气带来的直接伤害之外,潜在的风险也引发了高度关注。

“需要重视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如资产价格波动、价格冲击等。”裴绍钧分析称。气候事件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波动,房地产、农业、能源资产尤其容易受到影响。此外,极端天气会扰乱供应链,导致商品(如粮食、石油)价格飙升或供给短缺。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事后应对已不足够。对于极端天气的威胁,金融机构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从投资策略来看,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气候风险应对策略,增强自身韧性,例如,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将气候数据分析纳入贷款和投资决策,将投资分散到不同地域和行业以及扩大绿色融资等。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直接为气候适应或灾害缓解项目融资来降低气候风险,包括为湿地恢复或红树林种植等项目提供融资,以降低洪水和风暴风险等。

还有一些为减灾或气候韧性进行融资的方式,也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裴绍钧提到了巨灾债券,即债券收益与特定巨灾相挂钩的债券。“巨灾债券事实上为公共财政或商业保险公司分散了风险,同时也为灾后的减灾行动和重建筹集了资金。”他解释。

“巨灾债券的悄然兴起,像是给极端天气灾害上了一道‘保险锁’。”一位业内人士解释,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作为发行人,向投资者发行债券,约定若特定区域、特定强度极端天气灾害未发生,投资者可获取本金与利息收益;一旦灾害触发,发行人可动用债券本金进行赔付,减轻自身理赔压力,也为受灾地区提供快速资金支持。例如,安联等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通过发行巨灾债券,降低了在极端事件中的风险;与之相似,世界银行也为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国发行了巨灾债券,为极端天气事件后的灾后恢复快速提供资金。如果灾害没有发生,投资者可能获得超额回报;而如果达到预定的触发条件(如飓风强度),当地就能获得资金。

此外,气候主题绿色债券也崭露头角。此类债券聚焦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如清洁能源研发、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等。发行方明确资金投向与预期气候效益,吸引环保意识强、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目前,已有一些城市为提升应对暴雨内涝能力发行此类债券,专款专用于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既改善了城市气候韧性,又为投资者创造了稳健回报机会。

突破多重挑战

当然,绿色金融在支持低碳转型与应对极端天气征程中仍要面对多重挑战。数据不足是一大“拦路虎”。衡量一个项目对碳减排、应对极端天气的真实效益,需有精准数据支撑。但当前,不同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各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困难,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判断项目绿色成色,投资决策如“雾里看花”。

“数据和技术方法不足是与气候相关的保险产品最主要的挑战之一。”裴绍钧表示,无论是巨灾险,还是天气指数保险,对气象数据及相关的风险分析都有突出的需求。这类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都高度依赖精准的气象数据和模型。企业也由于缺乏可靠的气候数据,而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预防和规划。国际上,一些保险公司和贷款机构已采用先进的灾害建模工具来评估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不仅如此,市场激励不足、跨部门协作困难也限制着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一些机构人士坦言,绿色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要在标准认定、数据收集方面付出更多,但回报并无明显优势。即便一些机构“心有此意”,但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

对此,吴琪表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她建议,对政府而言,可以出台更明确的法规、提供更好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公私合作、能力建设,充分释放绿色金融的潜力。例如,可以构建气候灾害的风险分担体系,通过公共财政兜底,构筑起多层次分担风险的体系,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同时,在数据建设方面,支持气象相关的数据库和模型开发运用,促进气象与金融的协同。加强跨部门协同,气候脆弱敏感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与金融机构、企业、社区联手,加强应对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防患于未然。

“市场机构可以发挥创新优势,开发应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吴琪表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积极将气候风险纳入借贷、承保和投资决策。此外,金融机构可以积极与政府合作,共同为应对极端天气的大型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具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积极开发与气候灾害、极端天气相关的金融指数等产品,支持投资者决策,降低金融风险。

分享到:

关键字:绿色金融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