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前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能源问题具有全局性和广泛性,树立全球能源观是推动能源变革的重要前提。2014年,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倡导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构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全球能源互联 破解环境困局
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持续膨胀,生物质能源、化石能源的能量与储量已经极度紧张,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是地球环境的退让与牺牲。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2013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为8915亿吨、2382亿吨和18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开采强度可开采113年、53年和55年。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在生产、运输、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对空气、水质、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果不加以控制,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等恶性生态问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世界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转变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式,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事业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对于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应对思路—清洁替代与电能替代的“两个替代”。
2014年,5月26日至28日,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出席全球可持续电力合作组织2014峰会,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构想”。7月27日至3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2014年年会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发表题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署名文章,面向国际电力学术界和企业界的2500多名代表发出呼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
刘振亚提出,在能源开发环节实施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在能源消费环节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刘振亚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在长久时间内,成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把利刃。
搭建关键平台 积累宝贵经验
当前,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全球资源禀赋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大规模的跨省、跨国、跨洲电力流动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必然。
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中提出,建设“一极一道”能源基地,将北极的风电通过特高压交直流向亚洲、北美、欧洲送电,实现这三大洲电网互联;建设北非、中东太阳能发电基地,通过特高压交直流向北送电欧洲、向东送电亚洲,实现非洲、欧洲、亚洲电网互联;建设南美北部、大洋洲太阳能发电基地,分别实现北美与南美、亚洲与大洋洲联网和输电,总体形成承载世界清洁能源高效开发、配置和利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
代表当前世界最先进输电技术的特高压电网将承担全球能源运输的重要任务,而电网智能化的程度,则决定了清洁能源的接纳水平和能源交易的灵活程度。这两者,最终将促进全球能源优化配置,构建全球电力市场,从根本上推动全球能源开发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国家电网公司在全球能源互联构想的两个维度都抢占了先机。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建设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世界电力工业技术领先的实践者。自推进“一特四大”战略以来,十年间,国家电网公司上下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在特高压技术和工程建设取得了斐然成绩。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已进入全面大规模建设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同样,在智能电网领域,国家电网迈出的步伐坚定而稳健。基于坚强智能电网,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分别超过2。9亿千瓦、90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二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9。1%上升至23。1%。公司发布智能电网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114项,企业标准246项,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智能电网建设潮流。而探索建成天津中新生态城、国家风光储输、舟山柔性直流输电等一批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也大大拓展了电网服务的范围,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的经验积累,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和电力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送出,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呼吁国际合作 聚集世界目光
2014年11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信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感谢其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做出的宝贵贡献,并充分肯定了刘振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发言,期待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进一步的积极领导和热忱参与,为人类的当下和未来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繁荣的世界。
世界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投入的关注,并不止于此。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曾畅想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图景: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他们可以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世界各国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践合作,也正一步步展开。
2014年,越来越多的国际能源会议上,出现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身影。世界能源大会、全球可持续电力合作组织峰会、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年会、APEC能源部长与企业家午餐会、联合国气候峰会等诸多国际大型会议中,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始终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美国前财长鲍尔森表示充分赞赏和认同,国际学术组织、知名研究机构、国际电力企业、跨国制造企业的参会代表也认为这是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理念,是有效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表示将全力支持并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推进过程。
“如果说中国的特高压技术是本世纪的重大实践,那么”全球能源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更加面向未来的、极具远见的、宏伟的、可以付诸实践的伟大构想。”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干事乔治˙科尔的评价流露出对未来的信心。而美国《福布斯》杂志也专门刊发了刘振亚的署名文章《为可持续发展建设全球能源网络》,呼吁世界各国开展合作,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第一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后的几十年,将是全球清洁能源蓬勃发展的时期,更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由构想走向实践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电网公司时刻准备着,对于未来的构想清晰明了:从现在到2030年,推动形成共识,启动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加强洲内联网;2030~2040年,推动各洲主要国家电网实现互联,“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跨洲联网取得重要进展;2040~2050年,形成全球互联格局,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占主导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能源互联时代,就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