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围场,新能源消纳难题与电网稳定性问题曾长期制约当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导致“弃风弃光”现象频发,电力供需峰谷矛盾突出。
如今,这一困境迎来破局——位于半截塔镇的天启鸿源储能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共享储能项目,其装机容量达35.5万千瓦/92万千瓦时,相当于一座中型水电站的调节能力。这座“充电宝”不仅为围场13个风光电项目提供共享储能服务,更将每年为区域电网注入数亿千瓦时的绿色动能,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
破解消纳难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
“围场风光资源丰富,但新能源发电波动性强,传统电网难以高效消纳。”作为此次共享储能电站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方,北京天启鸿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围场分公司副总经理石增开告诉记者,该电站采用“钒液流+磷酸铁锂”双技术路线,其中钒液流储能电池装机规模5万千瓦/20万千瓦时,以长寿命、高安全性著称;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规模达30.5万千瓦/72万千瓦时,具备高能量密度与快速响应优势。同时兼顾了电网灵活性、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可灵活应对不同场景的调峰需求。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采用了插箱优化器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协同应用,使得储能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电力系统的一次、二次调频需求,还能承担黑启动、调峰等多种电力辅助服务,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据了解,电站通过294个储能集成箱柜与1座220千伏升压站,构建起高效能源枢纽。在电网负荷低谷时,电站可储存风光项目富余电能;在用电高峰或新能源出力不足时,则以“毫秒级”速度释放电力,年调峰能力预计超2.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3.4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5.9万吨。
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多元储能“试验田”
作为全省首个大规模应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项目,天启鸿源电站聚焦技术差异化探索。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凭借电解液循环利用特性,使用寿命可达20年,服务期满后电解液可重复使用,配套设备作为一般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且无燃烧爆炸风险,特别适用于长时储能场景;磷酸铁锂电池则通过智能温控与簇级管理技术,将系统效率提升至92%以上。
“我们为每套储能单元配备独立控制系统,实现‘一簇一管理’。”电站总工程师沈聪表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超百万个电池电芯的电压、温度及容量,精准定位异常电芯,并采用“包级消防”技术,在0.1秒内定向阻断故障点,确保电站安全运行。
共享模式激活绿电价值,赋能乡村振兴
天启鸿源电站开创性采用“共享储能”商业模式,为围场全域13个风光项目提供容量租赁与调频服务。风光企业无需自建储能设施,仅需按需“调用”电站容量,既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又提升并网效率。据测算,该模式可使风光项目年均利用小时数增加15%,助力当地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
项目总投资16亿元,建设期带动就业超千人次,投运后年税收贡献预计突破亿元。围场重点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任勇表示:“储能电站与风光项目形成‘发—储—输’闭环,推动围场从‘能源输出县’向‘绿色能源枢纽’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国网冀北电力专家指出,随着天启鸿源电站全面投运,标志着河北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迈入多元储能时代,其技术路线与运营模式将为华北地区提供重要参考。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围场正加速布局“新能源+储能”产业链。未来,这座塞北小城有望成为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书写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