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零碳电网服务绿色敦煌建设 形成“源网荷储充”的典型用能场景

作者:韩甜甜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5-0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千年文化名城——敦煌,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观赏。这里有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3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敦煌文化艺术的代表,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余身彩塑。这里的壁画和彩塑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游客的呼吸、体温等会加速壁画起甲、变色,还可能导致彩塑干裂、变形。

珍贵但脆弱的文物在干燥的风沙中度过了千年。在“敦煌热”的现今,如何做到既保护文物,又能满足游客需求?文物的研究与保护、数字化传播、智慧全电景区建设,千年文化盛宴的背后,离不开可靠的电力支撑。

“1+N”服务团队全面助力文物保护

历经千年,莫高窟部分洞窟内的壁画受损严重,文物保护迫在眉睫。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与许多科研机构合作,应用环境监测、三维扫描、数字化采集等先进技术开展敦煌文化保护、研究与传播,目前已完成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

“从洞窟照明到温度调控,再到壁画数字化采集,电力在莫高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0年,敦煌研究院自主建成了35千伏莫高变电站。“景区距离城区远,周边环境恶劣。过去,我们冬季采用燃煤取暖,锅炉排放的粉尘和颗粒物容易附着在壁画表层,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还会改变洞窟内的湿度、温度、气压和地温,给文物保护带来挑战。”该负责人说,“2021年,我们决定改变取暖方式,并对35千伏莫高变电站实施改造。”

敦煌市供电公司主动介入,由营销部、生产技术和指挥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1+N”(1名营销部负责人、N名相关部门技术骨干)服务团队,帮助解决变电站改造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工程按照标准化建设。

“‘1+N’服务团队不仅负责办电,还为景区和研究院提供日常用电服务。我们定期上门与客户对接,了解用电需求,帮助排查、消除用电安全隐患,配合研究院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保障客户可靠用电。”“1+N”服务团队负责人、营销部主任焦多峤说。

经过现场勘查与测算,2021年8月,“1+N”服务团队确定景区用电改造方案:先改造为莫高窟供电的35千伏线路,再帮助研究院实施“煤改电”。

2021年8月底,敦煌莫高窟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开工。项目包含敦煌莫高窟35千伏供电线路工程和敦煌研究院35千伏变电站工程,安装2台6300千伏安主变压器。

如今,35千伏莫高变电站已经有6条10千伏线路为景区供电。景区用电更加稳定可靠。

数字化巡检保障景区可靠用电

春节过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人如织。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骑着骆驼,体验直升机和滑翔机带来的刺激与震撼。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金黄的沙丘上,月牙泉边的灯光准时亮起。柔和的灯光勾勒出月牙泉弯弯的轮廓,与星空、沙海相映成趣。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鸣沙山景区占地76.82平方千米,多半处于沙漠区域,由1条4.6千米的10千伏合月线和3台配电变压器供电。景区内供电设备分布广、巡检难度大。受复杂地形和角度限制,以往人工巡检模式难以满足精准巡检的需求。敦煌市供电公司构建“无人机智能巡检+可视化监控+智慧服务终端”立体防护体系。搭载红外测温仪和高清摄像头的巡检无人机,每日沿规划航线对10千伏线路开展毫米级精度扫描,实时回传设备温度、弧垂等23项关键数据,全面掌握沙丘深处的设备状态。

敦煌市供电公司通过智能融合终端和新一代供电服务系统,实时感知景区的用电情况,并开展不停电作业运维。

零碳电网服务绿色敦煌建设

近年来,敦煌市政府依托自然资源发展风能、太阳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敦煌市供电公司结合区域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在最小出力时仍可满足全域全时段最大负荷需求的特点,打造敦煌“全域零碳”现代智慧配电网,服务景区绿色发展。

2024年12月,敦煌市供电公司建成集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电桩于一体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形成“源网荷储充”的典型用能场景。“这项工程不仅满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也为我们展示中心量身打造了一把‘绿钥匙’,让我们实现了低碳用能。”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支持敦煌文旅产业绿色发展,敦煌市供电公司在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小镇民宿、沙漠露营地等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该公司推进充电桩建设,实现各市县城区、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充电设施全覆盖,确保新能源汽车车主能线上找桩。该公司还通过“电网一张图”展示绿电在敦煌全网的轨迹,打造源网荷储数碳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绿色低碳发展的敦煌“全域零碳”现代智慧配电网区域示范。

敦煌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敦煌地区电源总装机容量为434万千瓦,全部为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实现247天全域、全时段绿电供应。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