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月26日,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通过战略性重组川投集团、四川省能投集团,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四川能源发展集团”)在成都揭牌成立。
该集团总资产超3900亿元,员工约3.8万人,现有装机规模3560万千瓦,将在能源发展的多个领域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四川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保障功能。
报道称,组建四川能源发展集团解决了四川能源行业省属国有企业布局分散、发展协同性不强、业务同质化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1+1>2”的融合聚变效应,将对推动全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造万亿级能源产业,更好服务支撑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规划布局方面,四川能源发展集团将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综合能源核心主业,大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高端化工和医药健康多元产业,发挥产融结合对实体产业的支撑作用,形成“1+4”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未来,围绕企业核心优势,四川能源发展集团将通过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科技创新赋能,持续深化改革,围绕产业布局更优、市场机制更活、创新能力更足、效益效率更高、综合实力更强目标,加快打造集源网荷储一体、水风光氢天然气(页岩气)等多能互补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新型能源企业。
川投和四川能投重组后的新集团可谓是又一家省级能源“巨无霸”。
川投集团是四川省内的水电巨头,截至目前,该集团参控股电力装机4403万千瓦,约占四川省总装机规模的35%。四川能投则是新能源巨头,以“清洁能源、绿色材料、先进制造”为主,布局光伏、风电等。
重组前,两大集团分别布局储能。其中,四川能投先后落地宜宾合同能源管理储能项目和新津邓双100MW/200MWh独立储能项目;而川投新能源打造的安岳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则入选省级首批示范工程。
川投集团与四川能投的联手,形成了水电和新能源之间的互补,填补能源供应缺口,更重要的是,这一布局有可能改变中国能源版图。
首先,新集团通过整合两大集团原有资产,形成“雅砻江水电+三州光伏+川南页岩气”的三角能源矩阵,可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40%的绿电需求。
其次,新集团将成为技术破局关键推手,其计划三年内投入150亿元研发经费,主攻钙钛矿叠层电池、氢能长距离储运、数字孪生电网三大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50GWh储能基地,剑指西南最大储能调峰中心。
近年来,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依托地方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各省份近通过重组、整合以及更名等方式陆续组建大型省级综合性能源集团,据不完全统计,“双碳”目标提出以来(2020年9月)就有十几家省级能源集团成立/重组。
这些正在崛起的地方能源“新势力”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能源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业务布局上,它们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能源领域,而是广泛涉猎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关键和热门赛道,并逐渐从"电力搬运工"蜕变成"能源操盘手",影响着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
以储能领域而言,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国内能源新业态,各能源集团也瞄准时机,将其列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领域。
广东作为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高地,在2023年出现两家主攻新型储能的超级集团,广州储能集团和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能源集团投运的新型储能规模57.3万千瓦,是广东新型储能电站最大投资主体。广州发展参与组建广州储能集团,是国内首创国有和民营混合制的储能产业投资运营主体。
还有,一些地方能源集团实现了产业链深度捆绑,如贵州能源集团打造"煤矿-光伏-储能"闭环,每万吨煤配套建设5MW光伏电站;江西交投新能源集团构建"风、光、充、储、碳、气、氢"七维产业生态。
除此之外,在招投标市场,地方能源集团也逐渐走向前台。
1月共有91家企业发布涉储招标信息,其中新疆能源集团,储能项目招标项目个数最多,对应规模容量约1.5GW/6GWh,排名第二。
以下为36个地方能源集团业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