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加快攻关零碳园区技术路线 深化园区转型实践

作者:朱晔 邱泽晶 吴凯槟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5-03-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园区是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聚集了产业、企业、人力等各类资源。据测算,2024年全国园区的碳排放总量约39.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实现园区的零碳转型升级,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要求“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国家层面鼓励加快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对园区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打出“技术+市场”组合拳,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支持和资金保障。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差异化落地路径,与自身条件相结合,分析示范建设的基础条件、技术优势和减排潜力,扎实推进零碳园区试点工作。零碳园区政策体系循序渐进、不断完善,逐渐从某一领域的单点布局向全方位的整体布局转变,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应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统筹兼顾,加快攻关零碳园区技术路线和多元场景下的应用难题。

不同类型园区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业集聚现象。针对典型园区场景,应明确不同类型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和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技术方案。

针对钢铁、化工等高耗能工业园区,应聚焦流程降碳,在能源侧重点推广绿氢冶炼、余热余压发电等清洁替代技术,在工艺侧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管理侧搭建全流程数字孪生平台,优化生产参数与能源调度;针对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高密度用能商办园区,应聚焦能效提升、负荷调控,构建光储直柔系统,应用智慧空调和智能照明等高效设备,部署虚拟电厂,聚合储能、可中断负荷等资源,提升能效水平及负荷侧柔性调节能力;针对仓储、运输等能源密集型物流园区,应侧重绿色供能、智慧调度,配套氢能运输车辆等清洁运输设施和换电站,优化大空间仓储暖通空调等管道系统传输效率,智能化升级改造仓储系统,开发智能路径优化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近年来多个省市先试先行,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主动拓展数智赋能降碳场景,加强零碳园区成果应用,积极打造特色零碳园区。

雄安创新中心智慧零碳示范园区采用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并大量应用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在源端安装屋顶光伏、光伏地砖等新能源发电设施,在网端构建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在荷端建设“高效磁悬浮冷机+浅层地源热泵+电锅炉”的复合式供能系统,在储端建设水蓄冷蓄热系统,搭建源网荷储控制系统及运营管控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园区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及电碳协同,打造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零碳零能耗建筑;国网蒙东电力办公园区综合能效项目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综合能源示范单元、智能化与设备物联感知能力提升系统、园区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智慧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等,实现建筑各类能源设备的自动控制调节,有效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要以试点示范项目为牵引,推动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多领域多层次推动零碳发展,探索零碳园区多元化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

在“政策动态优化、技术精准突破、市场协同发力”的多重驱动下,我国零碳园区建设逐渐形成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未来,零碳园区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作者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园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