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而动力电池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但目前,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开发好这座巨大的“城市矿山”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电池原料金属资源禀赋不佳,对外依存度较高。数据显示,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65%,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加剧了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近日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 推动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说:“由于上游锂资源短缺、中下游受各国政策影响,供需错配严重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无法流向合规企业
“劣币驱逐良币”阻碍行业良性发展
根据相关机构对国内市场的中性预测,预计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350万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400亿元。
根据工信部公示的信息,我国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有156家,但据天眼查APP显示,国内动力电池相关回收企业注册超过4万家。
“这意味着电池的流向管理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废弃的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市场造成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这与发展新能源的初衷相违背。”张天任说。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痛点是回收价格混乱,影响市场秩序。
一纸“白名单”的叫停与重启凸显了行业阵痛及亟须高质量发展的诉求。
为树立标杆,工信部从2018年到2024年先后发布5批次共计156家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据悉,成功入选的企业将以“正规军”身份从事相关工作,是汽车厂商和电池企业项目招标的必要条件。其中第四批、第五批入选企业大幅扩容,但有些企业成立时间还不足1年,能否达到门槛要求、是否具备生产能力,一度引发市场质疑。有些申报企业打着回收资源的旗号,实际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融资。
张天任说:“2024年3月份,工信部暂停受理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申报,对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不仅针对现有公告白名单企业不合格的情况提出整改,更是对产业后续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助力。”
2024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标志着叫停大半年的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通道重新开启。
“目前,获取退役动力电池的渠道有限,具有‘白名单’资质的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因为有成本优势,采用抬高回收价格的方式获取竞争通道。”张天任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七成的退役电池被小作坊以更高的价格收走,流入非正规渠道。这些企业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简单修复包装或粗暴破碎后使其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市场回收的正常秩序。
废旧动力电池虽然是一座“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置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报废后的动力电池如处理处置不当,其所含的六氟磷酸锂、碳酸酯类有机物以及镍、钴等重金属残留物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避免恶性竞争,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
建议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
针对“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张天任认为,应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加强“白名单”企业入门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引导动力电池的合规处置,避免安全与环保隐患,有效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他建议国家对现有规模较大、对社会贡献度高的“白名单”企业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鼓励其做大做强做规范。
在价格方面,过去3年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经历了巨幅价格波动。究其原因,乃近两年锂电池行业过热,导致资本大量涌入,产能大肆扩张。
张天任认为,应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信息的公开化,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他建议国家根据各地的经济、环保、能耗等承载力,分地区对待锂电池循环企业的审批建设;同时对现有的锂电回收企业立项产能以及实际产能的真实性进行调研,根据终端运用发展态势及废旧锂电池退役量科学规划立项审批量,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导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他建议完善信息溯源平台,构建从电池生产、使用、综合利用、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系统,实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运行数据与电芯数据全部后台传输,信息系统可以对电池单体数据的实时溯源进行查询,并实现大数据平台对电池残值评估支撑,同时实现电池最终的正规流向。
欧盟要求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
压力已在传导,须引导产业链共同减排
动力电池是碳排放大户,但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要求,2025年2月18日起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需提供电池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包括可再生部分)、电池碳足迹总量、电池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等信息都将要求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标准。
张天任介绍:“目前,相关压力已经在产业链传导,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要求上游供应商上报碳排放数据,碳足迹的核算工作已经开启,但我国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标准。”
他认为,应该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动力电池的材料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动力电池的回收是减少与电池生产相关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会降低较大比例的材料生产能源要求,降低和缓解对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和进口的依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能大幅削减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他建议搭建动力电池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核算标准、产业链数据、核查保障等板块,为国家和企业提供相关核算功能,有效引导产业链共同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