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多次提及储能、碳排放等相关领域。
回顾2024年的成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年来,中国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这是继2024年后,储能第二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谈及2025年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无独有偶,今年一月,地方政府相继进入两会模式,其中,吉林、山东、山西、广西、四川、陕西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了碳市场、碳排放统计核算相关内容。
吉林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立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推行绿色供能。持续推进碳市场建设,全流程规范自愿减排项目建设及碳汇交易活动。
山西省要求,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山东省提到,突出抓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初步建成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绿电产业园、零碳园区。
四川省表示,2025年,将持续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试点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确,加强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建立完善“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
陕西省要求,实施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用能预算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减排交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碳核算体系不仅关乎环境治理,也关乎大国博弈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转型。
首先,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不仅关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权、碳核算科学技术领域的话语权,而且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塑造和国际产业链的重构。
其次,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支撑我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基础,直接关乎“全国一盘棋”的“双碳”治理格局构建。
再次,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协同碳减排政策与能源转型政策的关键,直接关乎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还有,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数据依据。
近年来,我国从顶层设计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行业,都在努力推动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在区域碳排放核算、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
顶层设计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均提出要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包括四方面内容,即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方案》作为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重要配套文件,聚焦破解当前碳排放统计核算面临的关键短板制约,着力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
《方案》着眼于服务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重点推动完善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层级碳排放核算制度和标准,部署了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等八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
《方案》首次强调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填补了工作空白。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及时将绿电绿证、碳汇、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领域核算方法融入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持续提升核算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方案》还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分阶段工作目标,部署了一系列亟待完成的重点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明确了工作主线,将推动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也将有力夯实“双碳”工作基础。
地方层面,2011年我国印发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试行)》,这是各地区碳核算的主要依据。
行业层面,我国分别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印发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为发电、电网、钢铁生产等行业提供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分批印发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总的来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和标准体系正在形成。
但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短板弱项仍需亟待解决,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碳排放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多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将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将推动形成上下工作合力,尽快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