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独家报道 返回

政府工作报告肯定新型储能!2025将统筹就地消纳(附2022-2024年政府报告对于新能源消纳要求的变化)

作者:潘望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3-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新型储能”列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强调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这一表态不仅延续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的政策基调,更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顶层设计迈入深化阶段。

其中,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能源转型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支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创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1、将新型储能定位为能源转型的战略引擎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将“新型储能”写入国家级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将其与大型风光基地、分布式能源并列,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新型储能在新兴产业中的快速发展地位,将其定位为能源转型的战略引擎。

2、强制配储政策调整与反思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明确叫停“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前置条件”的政策,标志着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此举旨在解决储能利用率低(2024年日均运行时间仅3.74小时)和“建而不用”的困境,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3、科技自立与研发支持

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支持储能技术的多元化突破,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核心技术迭代。

4、制造业开放与外资合作

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支持外资参与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政策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优化并购规则,为储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制度保障。

5、电力市场参与规则完善

国家能源局2024年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要求明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度规范与安全标准,推动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2025年政策进一步细化电价机制,探索绿电交易国际互认,提升储能经济性。

6、多场景融合应用推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光伏+储能”在城市微电网、农村电力保障等场景的应用。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人工智能+储能”列为新型消费增长点,鼓励开发家用定制化储能产品。

7、安全标准与产能优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淘汰低端产能,强化本征安全技术研究。政策要求储能系统需具备接受电网指令的能力,并通过安全认证降低事故风险。

8、产能预警与市场整合

针对储能行业产能过剩(2024年储能相关企业达29万家,近3万家异常经营),政策建立产能监测预警机制,推动行业洗牌。同时,通过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和电价机制,引导头部企业主导产业生态。

此外,从前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国家对于新能源消纳要求的变化。

2024年

政府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其中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2023年

政府报告提出: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2024年,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方向明显更加侧重消纳以及清洁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并重。

2022年

政府报告中强调: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