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园区建设有了“零碳密码”

作者:陈泓因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5-03-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在雄安新区,不少项目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将节能低碳摆在关键位置。大楼“晒太阳”即可发电,靠玻璃幕墙就能实现气温恒定……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在这里建成。

由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雄安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园区内部碳排放量,提出了一套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相比同体量建筑约1.07万吨的平均年碳排放量,这个园区的碳排放量可以降为零,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零碳密码”?

“零碳密码”一:

保温隔热“外套”和智慧调节“大脑”

“‘减量’是园区节能的基础。”2月27日,国网数科控股公司所属国网电易数字科技(雄安)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慧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建筑三维模型说。园区在设计阶段便针对雄安新区气温年差大、干燥多风等气候特征,选择采用围合式空间布局,减少建筑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减小外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就像天冷时大家挤在一起更暖和,围合式设计能让建筑互相‘挡风取暖’。”徐慧明说。

在被动式节能方面,园区还采用了在墙体里安装真空绝热板,幕墙、外窗用断热铝合金窗框并安装三玻两腔玻璃等工艺。“我们现在正在安装的三玻两腔玻璃,厚度接近10厘米,空腔间注有氩气,能减少冷热量传导,同时还能优化采光,从而降低园区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这样再配合其他举措,就像给建筑穿了个保温隔热的‘外套’,进一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内部温度的影响。”徐慧明说。

除了采用被动式节能手段,园区在能源使用方面也主动节能。徐慧明点击鼠标,把电脑界面切换到创新中心智慧运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屏幕上,各项数字和图表全景展示着园区能源、设施、运维、安全等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后,园区内安装的14.6万个设备都将接入这个“智慧大脑”。它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耗电量,计算每栋楼、每层楼、每间屋子的设备能耗和碳排放量,并在大数据模型的支持下,实现园区负荷柔性调配和零碳管理。

当阳光穿透云层射进房间,灯光亮度自动下调;会议室里的人离开了,会议设备和空调会自动关闭,“智慧大脑”就像一位隐形管家,既能保障室内舒适度,又能算计着节省每一千瓦时电能。

“零碳密码”二:

“地下热能银行”和“阳光收割机”

走进园区地下一层的冷热系统控制区域——高效机房,3台地源热泵机组并排而立。它们是控制整个园区冷热水循环的“心脏”。

普通家用空调的制热原理是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再通过加热器将空气加热至设定温度后向外送风。而地源热泵则是通过提取地下土壤热量来进行冷热源交换,冬天跟土壤“借”热为园区供暖,夏天再把室内热量送回地下,使室温恒定在21~26摄氏度。相比传统空调,这种方式可降碳40%以上。

“由于土壤温度相对稳定,地源热泵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保持高效运行,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创新中心低碳工程师胡向远说。

地面之上,由园区光伏发电系统构成的“阳光收割机”也在紧锣密鼓地搭建,未来产生的电量将满足园区四分之一的用能需求。“园区的屋顶、新能源广场的地砖、座椅上都规划了光伏发电系统,全年的发电量可达273万千瓦时。”胡向远介绍,“同时,园区还配备了车网互动充电桩和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装置,光伏发电量一点也不会浪费。”

“零碳密码”三:

碳排放的“巨型电子秤”

根据模型计算,采用以上降碳手段后,园区每年仍有4000多吨碳排放难以消除。如何消灭剩下的碳排放呢?创新中心能碳数据资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电力交易业务工程师黄文东展示了正在搭建的这个平台。大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模拟显示着园区各类碳排放,就像给园区装了一台“巨型电子秤”。

“平台对内可实现园区能碳全景碳监测,有碳排放监测、碳账户管理、碳排放诊断等功能,让园区碳管理能‘算出来、管起来、降下来’;对外可提供电碳协同交易服务,打通各类电碳交易通道,把能源供应方和需求方连接起来,通过底层算法模型建设智能决策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价格预测、交易组合策略制订、交易风险管理等智能决策服务,降低购电和碳中和成本。”黄文东解释道。

据测算,创新中心建成后,通过清洁能源站及建筑被动式节能举措,每年可减碳3370吨;高效节能调光灯具与智慧照明等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年减碳1386吨;高效数据机房、智慧运维管理等每年可减碳541吨;屋顶光伏发电年可减碳1367吨。余下因用电产生的4104吨间接碳排放,将依托能碳数据资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绿电交易、碳交易抵扣。“这种‘精打细算’的碳管理,让零碳承诺成为现实。”徐慧明说。

初春的创新中心,玻璃幕墙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地热井静静蓄积能量——这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正在生长。国网数科控股公司的下个目标就是把在创新中心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方案”,从建筑图纸到施工工艺,从智能算法到运营方案,所有经验将被打磨成新时代绿色建造的新样板。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园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