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让风光发电利用率保持高位

作者:张子晗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耐碱作物,戈壁滩上的“光伏海”有效治理荒漠,助力产业增收;水上发电、水下养鱼,“风电+海洋牧场”节约利用海洋资源,让蓝色粮仓更加殷实。2024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提前6年兑现了装机规模超12亿千瓦的国际承诺。

在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新能源保持高比例消纳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6.8%,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5.9%。新能源利用率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在高位。长远来看,还要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促进消纳,保障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源头上完善规划,才能提升管理效能,实现能源的集约利用。比如,宁夏要求科学规划光伏项目,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的林草地不能进行光伏建设。上海强调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开发,严控用海面积,要求开发企业做好接入消纳分析。科学规划,不是限制发展空间,而是瞄准行业的紧迫需求,优化布局,用精准管理遏制无序扩张。

促进新能源消纳,既要看眼前,也要计长远,让“无形的手”更好发挥作用。迈出市场化的一步,关键是用“能涨能跌”的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固定价格,发电高峰时,可以用低价激励本地消纳,引导用电企业灵活调整生产时段,提高新能源利用率,还可以将多余电力出售给缺电地区,避免因供需错配而“弃风弃光”。

电力现货市场在促进消纳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去年10月,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在8个月的试运行期间,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了1个百分点,这打破了跨省交易壁垒,实现了省间电力余缺互济。在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测试运行40个月,市场参与用户由5家增至380多家,全省10%的用电负荷由晚高峰转移至午间时段。从“旱涝保收”的舒适圈,到紧盯价格、参与竞争,拥抱市场的新能源,将在竞争中发展得更加成熟。

新能源发电很多时候要“靠天吃饭”,大规模接入考验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电网数字化、智能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浙江海宁搭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平台,聚合分析“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侧资源池,系统能自动生成调节策略,调控各侧资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能让“捉摸不定”的新能源变得更加可预测、可调节。比如,根据气象数据提前预测新能源功率,可以及时将富余电能转供给用电需求集中的地区,有效提高就地消纳效率。

装机规模和消纳能力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两翼。下大力气打通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堵点卡点,要敢于破局、勇于创新。在政策支持下练好内功、在市场竞争中强壮筋骨,新能源产业定能为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分享到:

关键字:风光发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