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全面市场化交易后,新能源风光电站项目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刘金凯 来源:JK-Liu新能源从业笔记 发布时间:2025-03-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全面市场化交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风光电站项目开发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对于行业内人士而言,清晰把握项目开发中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结合过往项目经验与最近所读文章,笔者认为未来新能源风光电站项目开发核心竞争力如下:

一、开发阶段:精准选址是基石

(一)区域选择

不同地区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程度差异极大。以我国为例,西部地区光照充足、风力强劲,像新疆、内蒙古等地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大规模建设风光电站。

而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资源条件稍逊,但电力需求旺盛,消纳能力强,也具备开发价值。

所以,在区域选择上,开发者需要综合考量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利用专业的资源评估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地区。

(二)并网节点选择

并网节点的优劣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输电成本。

靠近负荷中心的并网节点,能够减少输电损耗,提高电力输送的经济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电网的稳定性和接纳能力,选择那些电网结构坚实、能够顺利接纳新能源电力的并网节点。

例如,某些地区电网存在季节性、时段性的拥堵问题,若选择此类并网节点,电站发电可能面临限电风险,严重影响收益。

二、建设阶段:成本控制是关键

(一)设备采购成本

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设备是风光电站建设的主要成本构成。

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同时,要关注设备的性价比,不能一味追求低价而忽视了设备的质量和性能。

比如,高质量的光伏板虽然采购价格较高,但发电效率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从长期来看,反而能降低总体成本。

(二)工程建设成本

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合理规划电站布局,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量。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也能节约大量成本。

例如,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尽早实现电站并网发电,提前产生收益。

三、运营阶段:电力交易与资产运营是核心

(一)电力交易能力

在市场化交易环境下,电力价格波动频繁。

电站运营者需要深入了解电力市场规则,掌握电价预测方法,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电力交易市场,如现货市场、中长期(绿电)市场等,实现电力的最优价格出售。

例如,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电价往往较高,运营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多发电多售电,获取更高收益。

同时,还可以利用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以及绿证等环境权益,拓展收益渠道。

(二)资产运营能力

对电站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设备维护、性能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

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能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发电效率。

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站的历史发电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深入挖掘,优化发电策略,提高出力准确度、减少偏差考核,进而提升资产运营效益。

比如,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调整风力发电机的桨叶角度,以适应不同风速条件,提高发电效率。

四、其他关键能力补充

(一)政策解读与应对能力

新能源行业受政策影响显著。政府出台的行业规划、能源规划、环保、用地、电力交易等,都会对风光电站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开发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准确解读政策内涵,及时调整项目策略。

例如,在全面市场化交易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等方式,保持项目的盈利能力,是开发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技术方案的前瞻规划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也在日新月异。高效的太阳能转化技术、新型风力发电技术等不断涌现。

以光伏为例,N型TOPCon组件量产效率突破25.5%,大容量储能系统成本下降30%,建设规划阶段的技术方案的前瞻性选择成为收益率关键变量。

通过优选N型组件可以提升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IRR。此外,在某些地区通过光储协同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电站综合收益。

(三)人才团队建设能力

新能源风光电站项目开发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能源、电力、工程、经济等。组建一支高素质、多学科的人才团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全面市场化交易后,新能源风光电站项目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涵盖了开发、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以及政策解读、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即,要从电站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建立新能源电站的综合竞争优势。

分享到:

关键字:风光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