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光储充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正加速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其通过整合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充电设施,构建了清洁能源生产、存储与消纳的闭环体系,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交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政策红利释放,多地加速布局
光储充一体化,顾名思义是一种由光伏发电、储能、汽车充电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的充电模式。相比于传统单一充电站,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把光伏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充电桩和电池检测装置集成为一体的智能化充电站,可通过消纳光伏、储能放电给充电桩供电,具有节能环保、多能互补、削峰填谷、缓解电网负荷、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作用。由于具备以上诸多优势,这种新模式被政府部门认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早在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明确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气象、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共享与融合,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此后数年间,从国家能源局、交通运输部等各部委,到各省发改委,不断有相关鼓励政策出台。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发布专项支持政策,涵盖土地优惠、税收减免、项目审批优化等。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在2025年年初发布的《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中提出,聚焦工业园区、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制氢加氢一体站、商业综合体、轨道交通和重要用户定制化服务等一批应用场景,建设功能多样、经济性好、安全灵活的新型储能设施。
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逐渐迎来热潮,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直接拿出真金白银奖励,进一步刺激了项目的投资建设,如重庆、深圳、广州、福州、北京等地都旗帜鲜明提出建设“超充之城”或“超充之都”,海南则提出要建设“超充之岛”。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政府在《全市超充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奖励办法(2024年)》提出,储充一体化站任务量为超充站总量的30%,并以此为比例计算得分,纳入超充建设成效考核当中。其行动计划中提到,预计到2025年,建成超充站2040座、超充桩4000个以上,覆盖高速公路、城市核心区等场景,是目前其超充站规模的4倍有余。
北京提出的2025年目标建成超1000座超充站,单站配备至少2个480kW以上超充桩,2035年充电时间缩短至8分钟内。深圳提出的“超充之城”目标是2025年前布局超充站1000座以上。
此外,特斯拉、小鹏、理想等车企也在加速布局超充网络,例如特斯拉已建成超1.1万根超充桩,理想计划2025年建成超3000座超充站。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建设“超充+便利店”综合站,预计2025年5%的加油站将转为超充站。
市场需求倒逼,解决电网痛点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另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565万辆,同比增长28%。这一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的占比将高达66.8%,换言之,今后每售出3辆车中,就有2辆是新能源汽车。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每年产销量从百万级快速增长至千万级,相关配套设施的布局重要性日益显现。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5年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83.2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75.8万台、交流充电桩207.4万台。从2024年3月到2025年2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8.4万台。综合来看,公共充电桩的总量正在快速增长,而超充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功率直流快充,增长更为显著。
由于超充桩(超充通常指单枪功率≥480kW的直流快充,支持“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满功率运行时的负荷很大,会给电网带来脉冲性冲击的同时,也容易超过配电网的变压器容量。要解决上述问题,相比耗巨资对变压器和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光储充一体化是实现超充最省钱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超充站的建设,往往会采用储充一体化或者光储充一体化的模式。未来只要超充这一技术路线不改变,那么就必然存在相应的配储需求。
目前,充电站配套光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储能设备的峰谷套利;另一部分则是增容增收。面对更大充电功率的需求与更难扩建的老旧电网,配置储能在同等变压器容量下实现充电桩超配,提高场站的充电能力。
在部分电力市场交易比较活跃的地区,充电站配套储能还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业务,获得额外收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参与电力交易的频率和收益还将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充电站还可以通过配储来节省虚量电费。大型集中式充电站一般需要接入630KVA、1250KVA,乃至2000KVA的变压器,属两部制电价范畴,电费一般包括电度电费和基本电费(需量电费)两部分。
目前,国家对于充电设施的建设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在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但如果2030年基本电费回归,配储可以降低充电场站对于变压器的总体要求,显著减少电费,这对于光储充一体化业态将是很大的助推力。
此外,随着快充在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储能设备、光伏设备的不断降本,光储充一体化快充站的经济性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光储充项目收益与政策挂钩
2024年,江苏省发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以“光伏+储能+充电”为核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计划至2027年建成1500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覆盖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公共服务设施等场景,并配套专项补贴政策,如对储能项目按200元/KWh给予一次性补贴,绿电消纳企业享受电价优惠及碳排放权交易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江苏省已落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320个,其中工业园区占比65%,形成“光伏优先、储能调峰、充电联动”的典型模式。
以江苏省苏州市某工业园区光储充项目为例,该园区以制造业生产负荷和电动运输车辆充电需求为主,通过10MW光伏+15MWh储能+30台快充桩架构,通过EnergyX储能策略实现峰谷动态匹配,实现绿电自给率超69%。
其运营模式有两种区别:一是综合能源模式(全托管供电),由能源服务商全包企业的用电需求,包含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和电网供电三种方式组合供电,特点是全天优先使用太阳能和储能,不足时自动补充电网购电。在本项目中,30.45%用电量来自电网补充,弃电率(未被利用的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仅0.83%。
二是微网模式(部分托管供电),由能源服务商提供光伏发电和储能供电,不足之处由企业自行电网购电补充。特点是采用"阳光优先"原则,白天优先用光伏发电供电,富余电力存入电池,在电网电价尖峰/高峰时段用储能供电。当前仅需1.64%的购电(用于储能充电)。
两种模式对比下,综合能源模式省心但电网用量较多,微网模式企业需自行补充购电,但电网依赖较低。微网模式企业自购电占比仅1.2%,依托高比例绿电与储能套利,适合电价敏感型场景。两种模式均实现98%以上的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碳排放强度下降65%,符合江苏工业领域碳达峰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收益驱动要素主要与政策挂钩,其中包括:
1. 电价机制创新。江苏省推行“分时电价+需求响应补贴”,峰谷价差扩大至3.4倍,储能套利收益占比达45%。
2. 充电服务溢价。充电服务叠加“绿电认证溢价”,每度电附加0.6元服务费,日均充电收入突破1.8万元。
3. 储能套利策略。采用EnergyX AI预测算法将弃光率控制在1.5%以内,较传统模式优化40%。
4. 政策红利。江苏省对光储充项目提供“投资补贴+运营奖励”,储能补贴最高达200元/kWh,绿电消纳企业额外享受0.1元/kWh奖励。
从运营结果来看,该项目已经成功实现经济性突破,其微网模式资本金收益率超95%,验证了工商业场景中“光储充一体化”的可复制性。
规模化发展仍需时间
当前,在光储充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方是地方国资,也是地方城投公司业务转型的新赛道。各地政府激励政策频出和城投企业的积极投资,不仅成了光储充一体化业态很大的发展推动力,也是设备商们最主要的客户群。以华为为例,目前华为参与打造的超充、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很多都来自与地方城投、交投和国网南网下属公司的合作。阳光电源、远景集团、时代星云、海博思创、协鑫能科、盛弘股份、科士达、领充新能源等超百家不同背景的设备厂商也纷纷下场布局,与所在省份国资或城投集团合作的消息接连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光储充业态仍处于萌芽期,市场规模仍然有限。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新增备案1466个储充/光储充项目,总规模达478.9MW/945.8MWh。
新增装机方面,2024年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共追踪到83个储充/光储充新增装机项目,新增装机115.08MW/227.87MWh,其中51个为2h储能项目,容量占储充/光储充新增装机的86%。2024年,时代星云新增并网了6个光储充项目,规模从0.206MWh到5.768MWh不等,最大的项目是上海南翔4.41MW/5.768MWh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
一般而言,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对于当前处于萌芽期的光储充一体化业态而言,其快速成长期已然在望,市场发展潜力也被广泛认可,但规模化发展仍需要时间。
目前,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产业链上游为材料及设备供应层,包括光伏电池、储能变流器(PCS)、交流配电柜、充电桩系统、光伏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在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产业链上游,相关企业包括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上能电气、许继电气、南瑞继保、特来电、江苏云快充、万帮星星充电等。
在产业链下游,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集合发电、储能、充放电功能于一体,应用场景广泛,包括高速服务区、港口、停车场、工业园区、办公区、住宅小区、商业建筑等。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运营模式包括自建自营、合作运营、第三方运营等,盈利方式包括充电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广告与合作、能源销售等。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光储充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更标志着能源系统从“单向消耗”向“双向互动”的深刻变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难题,还加快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未来几年,随着政策持续加码、技术迭代、市场加快成熟及商业模式创新,储充/光储充一体化相关的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表 2024年新增并网的部分储充/光储充项目
本文数据统计与制表:裴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