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政策规范下,光伏企业正从技术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力,突破当前的行业困局,抓住能源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是对分布式光伏的真实写照。
眼下,整个光伏行业面临诸多难题:上游制造业方面“内卷”严重,多晶硅价格、组件价格一降再降;下游应用方面,接网消纳压力仍在加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分布式光伏是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构成部分。能源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融合,给分布式光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规范下,光伏企业正从技术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力,突破当前的行业困局。
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的爆发受补贴政策驱动,并伴随着国家层面“光伏扶贫”工程的推行。
201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了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推出0.42元的度电补贴,分布式光伏迎来首个爆发增长期。次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光伏扶贫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出《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各省光伏扶贫项目的具体指标。
2017年开始,国家下调了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光伏行业面临调整。但分布式光伏因具备不受指标限制、备案程序更简单、电压等级更低等优势,加上补贴因素,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在国家未下发文件启动普通电站建设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建设,同时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并降低补贴强度。
2021年6月20日和9月8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与《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整县光伏”政策下发后,大型能源央企或者地方国有企业开始布局分布式光伏。
应该看到,依托“光伏扶贫优先并网消纳、优先发放补贴、电价不退坡”等优惠政策,光伏扶贫工程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光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新模式广泛推广,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能源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脱贫带动作用。
从2013年到2024年,分布式光伏规模增长了100多倍,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从电价补贴走向平价上网,运行环境也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3.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11%,发电量占比超四成,成为能源转型的生力军。
分布式光伏发展浪潮中,也不免掺杂一些乱象。比如,无序扩张,一些企业以农户名义备案工商业项目,将金融风险转嫁给农户,甚至引发了“光伏贷”纠纷。而且分布式光伏项目分散,规模大小不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给并网管理、运行维护和监管带来挑战。
从“管规模”到“管生态”
这些乱象不仅影响了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经济效益,更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农村能源转型带来了挑战。近期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出台,旨在促进分布式光伏的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1月,《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核心内容是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就地消纳。
一方面,《办法》旨在纠正之前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痛点问题,以“备案主体与投资主体一致”为原则,明确非自然人项目不得以自然人名义备案,并禁止地方政府设置隐形准入壁垒。这一规定既堵住了“借壳备案”的监管漏洞,又规范了行政权力边界,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此外,《办法》要求已备案项目明确权责关系,通过合同约束保障农户权益,避免出现类似“光伏贷”的民生痛点,为分布式光伏下乡筑牢法治防线。
另一方面,《办法》通过消纳责任权重、承载力评估等机制引导分布式光伏企业科学布局,明确支持分布式光伏与储能、负荷聚合等技术融合,推动其从单一电源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升级。这标志着分布式光伏行业管理思路从“管规模”转向“管生态”。
《办法》同时对新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出“四可”(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要求,成为光伏企业重要的关注点,即要求项目能够对光伏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观测,对光伏系统中各项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对光伏系统的发电功率进行灵活调节,对光伏系统进行全面控制。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学院解决方案经理陈明在2025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谈到,“四可”要求从源头上推动电站技术的升级换代,旨在构建更加稳定、高效、智能的分布式光伏运维体系,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这给逆变器厂家带来了更多挑战。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业务的固德威,正针对不同地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
根据136号文,6月1日起,新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通过竞价形成电价,同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新能源项目通过“多退少补”差价结算稳定收益预期。
两份文件相继发出,倒逼光伏企业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技术驱动,升级新技术,探索新模式。
从技术升级到模式创新
分布式光伏发展趋势从资源优先转变到质量优先,行业势必会面临“洗牌”,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成本控制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收益。
如何在有限的屋顶面积上发更多的电,如何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如何将企业盈利目标与乡村全面振兴相契合,都是户用光伏企业思考的问题。
中来股份以光伏背板和N型电池组件为主打产品,中来民生作为其旗下子公司,光伏业务覆盖1142个县(区),其中户用光伏业务占比显著并在“整县光伏”推进政策下快速扩张。
据中来民生介绍,针对政策对技术要求的提升,企业主要举措包括升级高效组件技术、智能运维体系、系统集成创新三方面。高效组件技术方面,量产N型TOPCon电池效率达24%以上,满足“有限屋顶面积多发电”需求。搭载双玻钢边框御风组件,抗风压与耐候性提升50%,适配农村复杂环境。智能运维体系方面,其Solar Town平台实现“滴滴式派单”,故障响应时效不超过24小时。无人机巡检+AR培训降低事故率至0.3次/百兆瓦。系统集成创新方面,推出“光伏+储能+充电桩”多能互补方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预制装配式支架,减少施工对电网的临时性冲击。
消纳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目前面临的一大制约。据介绍,针对这一问题,正泰安能推出“整村开发”解决方案,将多个居民屋顶光伏项目经过统一的升压设备进行并网,一站式构建村级智能微电网。以整村开发模式实现电站的集中开发、设计、建设、运维、管理及高压并网,通过智能调度中心达到发、配、用(充)、储一体化动态调控,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让户用光伏发挥更大效益。
正泰安能已在山东建成诸城皇华镇3.5兆瓦户用光伏整村开发项目、桓台县马桥镇小王村2兆瓦整村开发光伏发电项目、章丘黄河街道逯家村2兆瓦整村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三个示范项目。在这种模式下,农户无需提供初始资金、也无需贷款,通过提供自家屋顶以获得收益,根据安装光伏板数量的不同,每户村民每年可获得3000~5000元的收入,该收入可稳定持续20年以上,村集体每年也可获得数万元收入。
数智化时代户用光伏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友好匹配电网、自主优化用电、自主灵活交易”的能源单元细胞,与智慧城市、零碳社区(乡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分布式光伏+储能+乡村(社区)微电网”系统集成。诸多户用光伏企业正在积极推广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模式,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等实现电力的自我平衡和优化管理,提升分布式光伏在局部区域内的消纳能力。
回顾历史,分布式光伏一直在变革调整中发展。如今行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能源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相融合的趋势下,未来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机遇是确定的,短期的困难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发展前景。
(周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