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巍巍秦岭,绵亘千里。三秦大地上,绿色动能日益澎湃。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目前探明的能源保有储量及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陕西全面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丰富的风光资源吸引了众多新能源企业入驻,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成为该区域重要的电源支撑。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鳞次栉比的光伏板绵延起伏。3月6日清晨,榆林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大客户经理罗锐峰穿行在榆林隆武旭东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万千瓦光伏区的设备区,用手中的红外测温仪不时对准接头部位——这是他们针对并网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展的例行用电检查,以保障项目安全有序运行。
罗锐峰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9月接入专门为新能源电源并网而建设的330千伏文昌变电站,每年可发出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榆林及周边市区的居民生活用电、厂矿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坚持“能并尽并”原则,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和高效利用。今年1月1日至3月8日,陕西新能源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达到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8%。
3月19日上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位于洛川县的±800千伏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1标段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早早到位,组塔施工各环节准备就绪。“组塔开始!”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作业人员各司其职。当天,由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铁塔组立首基试点活动顺利举行,标志着工程全面进入组塔施工阶段。
水、风、光等资源只能就近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送到负荷中心。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推动跨省跨区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变得愈加重要。
国网陕西电力近年来全力推进跨省跨区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做好新能源电量外送,为满足东中部地区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陕西省境内已投运11项特高压输电工程。眼下,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等电力外送通道平稳运行,全省外送能力达2367万千瓦。
2024年3月15日,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为“西电东送”再添一条“大动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从陕西向安徽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一半以上是新能源电量。
“该工程接入配套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源1100万千瓦,以及400万千瓦煤电作为支撑性电源,可推动陕西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助于将陕北丰富的能源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国网陕西电力特高压建设办公室主任陈立斌说。
除了加快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国网陕西电力还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2024年,铜川供电公司在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克坊村建设了“光储充用”一体化微电网,配置了2台426千瓦时直流储能装置、2台双端口柔性互联装置,实现了2条线路、4个台区的功率互济、峰谷调电、光伏分级协同消纳及8台60千瓦充电桩的协同控制。
铜川市耀州区供电公司营配二班营配工宋思洋介绍,直流储能装置在光伏大发时,能将部分电能储存起来,等到夜间或阴雨天再放电,为配电台区居民和服务区供电。柔性互联装置则能在配电台区变压器不扩容的情况下,调取其他配电变压器的剩余容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用户与电网、分布式光伏、充电桩之间的友好互动,提升了台区用能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十四五”到“十五五”是陕西探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期。国网陕西电力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通过部署新能源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开展新能源涉网性能综合优化、建立新能源电磁仿真模型等多项举措,持续提升电网稳定工作水平,有力支撑和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