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越火电并朝着主体电源的方向发展,保障新能源有效消纳和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是后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挑战。算力爆发带来的高能耗、算力与电力错配等问题,也要求推动算力电力融合发展。
2025年3月2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与会嘉宾建议,电力行业要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制氢等消纳新模式,通过优化抽水蓄能布局与投产时序、推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联合优化运行、创新灵活调节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等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同时,行业要加快探索跨区域算力电力实时匹配的协调机制。
新能源消纳挑战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3.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84.2%。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6%,贡献了新增发电量的60.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超过3亿千瓦,煤电装机在总发电装机中的比重将降至三分之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第一大电源和新增装机主体,新能源发展面临着消纳不足的突出问题,增加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95.9%和96.8%,分别同比下降0.7和1.2个百分点,全国有7个地区的弃光率超过10%。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党组副书记叶向东表示,未来一段时期,新能源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显著增加电力系统的调节压力,加之存量灵活调节资源使用不够充分,新能源消纳困难、弃风弃光率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他提到,发电企业在新能源制氢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但由于绿氢市场还需培育、经济性仍不足,其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效果尚不明显。同时,煤电长期处于深度调峰、频繁变负荷、低负荷等工况,对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和能耗水平影响较大。
叶向东说,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市场功能的总体设计初步具备,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体系仍需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系统调节成本持续上升,当前的市场体系对灵活调节资源的价值体现不足,辅助服务成本有待更加合理地疏导。
DeepSeek等人工智能(AI)终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全球AI市场快速增长、迭代,能耗也随之增加,算力用能已成为影响全球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介绍,2023年,我国算力中心耗电量约为15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约1.6%。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近6%。
黄伟介绍,当前,我国算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电力自给率不足40%的东部地区,拥有全国七成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则未能充分利用。同时,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的新能源发电,难以满足数据中心对电力稳定性的高要求,推动算力和电力融合发展是后续电力行业的一项重要议题。
探索消纳新模式
推动新能源安全高效消纳是后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杨昆表示,电力行业要加快推进新能源实测建模仿真和涉网性能优化,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在系统调节能力规划建设方面,杨昆提出,要优化抽水蓄能建设布局和投产时序,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同时,积极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深入开展新能源基地与新型储能电站联合优化运行。
叶向东建议,行业要加强电力系统基础安全保障能力和支撑调节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火电机组适应频繁、深度调节工况的安全可靠性;统筹新能源外送、就地消纳和非电利用,积极探索源网荷储、绿电制氢、新能源供热等新模式、新业态。
他表示,以绿氢、新型储能、构网型技术等产业创新推动绿色转型的力度仍需加强。“行业要通过技术和机制创新,推动电网、负荷逐步匹配、适应电源,促进源网荷协同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表示,电力市场建设需创新提升系统充裕度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推动补偿费用体现发电机会成本并向用户侧疏导。当前,多数地区的辅助服务资源配置以省为主,韩放建议进一步扩大辅助服务资源的配置范围,以应对电力系统日益增长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
围绕算力电力融合发展,黄伟建议,建立算力电力协调机制,实现跨区域算力和绿电资源的动态匹配,通过绿电直供协议和跨省区调度平台,提高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制定算力峰谷电价政策,引导算力错峰用电,降低电网的尖峰压力。他也提到,开展“AI算力+虚拟电厂”等融合应用示范,将非紧急算力任务转移至绿电充足时段,助力电网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