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从戈壁荒漠变身“绿能海洋”,新疆能源转型“绿”潮涌动。新能源及储能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劲赋能。当前,新疆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成为西部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储能产业正在成为新疆能源转型的“调节器”,截至2025年2月,新疆已建成储能电站超过200座,总装机规模977.7万千瓦/3266.3万千瓦时,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新疆不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能源转型西部样板,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拓展更多绿能充放空间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
近年来,新疆依托丰富的煤炭、油气和新能源资源,加快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3月17日,国家第三批沙戈荒项目大唐石城子100万千瓦配套光热项目正在开展场区集热镜场基础浇筑及镜场支架安装工作。光热发电系统可以在白天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晚上再释放热量进行发电,实现连续供电,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利用、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
由于气候“极热无风、极冷无风、极寒少光、晚峰无光”,新疆新能源整体出力呈“春秋大、冬夏小”的特点,与电网夏、冬呈现负荷高峰的特性相反,给电力供应保障带来挑战。新疆通过大力发展储能破局,聚焦绿色能源的“蓄电池”,打造能源转型“先锋阵地”,有力支撑新能源高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通过发展多元储能,可以破解单一技术风险。新疆通过多种储能齐发力,为清洁能源大规模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电能供给打下稳定的基础。在自治区公布的2024年新疆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清单中,41项独立新型储能项目广泛涵盖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重力储能、铅炭、氢储、热储等多种类型。多元的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当前,新疆储能发展呈现规模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要。从规模化来看,2024年全年储能新增555.3万千瓦/1952.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9%,发展速度较快。从市场化来看,新疆出台了入市交易、分时电价、容量补偿等配套政策,明晰储能投资预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国网新疆经研院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昌陵说。
截至3月12日,是新疆华电哈密烟墩新型混合储能示范项目并网运行的85天。这是新疆首个并网投运的新型混合储能项目,创新三种储能技术共同完成电力系统调频服务,与新能源场站实现共享,解决新能源消纳,挖掘储能多重功能,不仅填补了技术应用领域的空白,还为新疆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以及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月10日,毗邻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的阜康抽水蓄能电站正在通过“抽”“发”两个动作,发挥服务电网稳定运行的作用,作为西北地区首座投产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目前已经实现了12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
根据《国家中长期抽水蓄能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新疆规划建设30座、39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目前4座共计68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加快建设,将进一步保障新疆以及西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具有技术革新能力、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的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新发展,向绿而行,新疆锚定“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再上新台阶,2024年全年充电44.8亿千瓦时,有效提升新能源利用率3.6%,有力支撑电网早晚峰电力供应。
在新疆哈密十三间房风区,新疆首座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电站——沃能十三间房储能一电站里,27个储能单元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实现新能源消纳的同时,还利用峰谷电价差增加经济收益。该储能电站可实现每天“两充两放”,转换效率近90%,利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新疆与东部负荷中心横跨三个时区,存在2至3小时的时差,地理位置结合光伏发电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了中东部晚高峰的电力需求压力,通过储能的削峰填谷能力还能进一步优化电力供需结构。
3月7日,克州300兆瓦/1200兆瓦时构网型独立储能项目已并网送电达4个月。项目不仅规模宏大,更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突破,通过采用先进的构网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平衡电网功率,自主设定电压参数,大幅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该项目一次性可充满120万度电,可以保障约20万家庭6小时的晚高峰生活用电,每年可调节电量约3.84亿度,节约标准煤约11.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走进新疆哈密华润咸水泉风电储能电站,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性能测试于2024年5月30日在这里完成。该储能电站解决了大规模构网型储能电站多机并联运行稳定性难题,首次开发并成功应用了构网型储能电站智能控制器,标志着在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2023年至今,新疆已批复第一、二批次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总规模超1100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新疆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将超过2000万千瓦。
助力储能产业长足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立新和田县300兆瓦/1200兆瓦时构网型独立储能、立新皮山县200兆瓦/800兆瓦时构网型独立储能、中核伊宁市150兆瓦/60兆瓦时独立储能等总计4065兆瓦/16260兆瓦时储能项目完成接入系统设计评审,新疆储能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十四五”期间,国家、自治区、兵团及地州发改委累计批复新型储能项目总规模达4835万千瓦,其中配套储能项目规模3412万千瓦,独立储能项目规模1423万千瓦。
2021年以来,国网新疆电力累计完成新型储能项目评审超3300万千瓦。为全面提升储能项目评审效率,评审过程中推行“随报随审随批”的原则,有效缩短评审周期,优化服务体验,高效助力自治区调节资源高质量发展。
依托大数据技术,国网新疆电力创新打造了新疆首个储能集控服务一体化平台,规范储能并网运行,持续优化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提高了预测精度和系统稳定性,确保新疆电网科学精准调度。
为更好保障储能产业良好发展,国网新疆电力立足实用实效,打造储能“流程规范、并网调试、日前调度、实时调度、全景监视、运行评估、安全管理”精益化全过程管控,发挥新型储能“移峰填谷”综合效能。
国网新疆电力联合23家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共同起草编制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测试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填补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技术相关标准体系以及测试相关标准体系的空白,推动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建设及应用的通用化、标准化。
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新疆各地分散的绿色能量正通过高效储能技术汇聚成澎湃不息的绿色动力,启动了远方工厂的车轮,点亮幸福的万家灯火,向着繁荣昌盛、绿色可持续的未来继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