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春风浩荡,奋楫扬帆。2025年全国两会为新一年的奋斗指明了方向,“创新”“新质生产力”“重大项目”等关键词高频亮相。
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以创新驱动、以实干破题,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先进储能、虚拟电厂、碳捕集等方向谋划和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向“新”图强,“储”力前行。
储能蓄力 释放澎湃绿能
沿着大平山驾车进入浙江省温州市区西郊,纯白色的巨型电池赫然入目。在该公司温州梅屿储能电站内,绿色电能正在输送。
这里的前身是温州市梅屿发电厂,曾承担着温州地区的电力供应。2001年,随着国家“上大压小”政策的实施,曾经的功勋电厂宣告关停。接下来的发展之路该往何处走?该公司迅速将目光聚焦于“新型储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集中式储能电站为主体的高可靠高灵活新型虚拟电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落地。
储能电站如同“充电宝”,正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充电宝”让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到了晚上用电高峰期,“充电宝”又指挥储能设备释放电力,保障用电需求。该电站每天可以进行2次充放电,迎峰度夏期间可同时满足约4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该电站的发展势头强劲,仅转入正式商业运营半年,日均充放电次数高达1.8次,远超设计阶段预计的年均600小时。第一时间完成DeepSeeK“API服务”在储能电站大数据平台上的布置,可实现储能电站问题的智能检索和智能问答。
目前,梅屿储能电站正稳步推进二期工程,2025年底,该电站总规模将达到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曾经的功勋电厂,在青山绿水间再度闪耀。
多能互补 转型正当时
步入该公司宁海电厂,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一座洁白的储能电站悄然坐落在传统发电机组之间。“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电池组件,它对电厂的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巡检人员对其格外重视。
为快速响应传统发电机组频繁快速调频变化,该公司联合其他科研单位共同推进发电化学储能辅助煤机调频工程,将3.2万千瓦/3.2万千瓦时的储能电站接入发电机组。当煤电机组需要响应电网的负荷需求时,储能电站可以用小于1.5秒的速度供应而上,机组响应时间由分钟级缩短为秒级。
在距离宁海电厂80千米外的北仑电厂内,两台210米高的“大风车”迎风旋转,蓝天白云下,火电机组、光伏电站、供热管线交相辉映。
作为浙江省能源行业首家“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北仑电厂依托新机组建设谋划“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千万吨级供热基地”。未来的北仑电厂将成为多元联动的巨型综合体。
在迈向集风电、光伏、火电、供热、储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该公司多能互补“热”度不减:余姚电厂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套颗粒蓄热储能移动供热装置,成功解锁“移动供热车”新方式;“浙江定海环岛工业集中供热”项目入选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舟山电厂将建设40千米的热网管道,每年可为周边热用户提供179万吨的热源,服务地方发展。
赋能战新 布局未来产业
该公司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主动拓展合作领域,与浙江大学、国家能源集团内部科研院所等单位紧密协作,在虚拟电厂、碳足迹管理、CCUS关键技术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
2025年伊始,该公司与其他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的虚拟电厂能量管理平台完成开发布置,具备接入浙江省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能力。
“我们已经集成了6大功能,实现13.71万千瓦分布式电源和10.28万千瓦储能及弹性负荷资源接入。”虚拟电厂项目负责人张继东说,从最初的2万千瓦到如今的20多万千瓦,聚合资源的过程如同一场马拉松,每一千瓦时电都是“跑”出来的。
“有些人听到‘虚拟电厂’这个概念,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为了打破误解、整合更多资源,张继东带领团队跑遍了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在他的解释下,“虚拟电厂”概念如一粒粒种子,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张继东表示,今年的目标是新增可控负荷10万千瓦,推动虚拟电厂在浙江全面落地。
虚拟电厂产业加速奔跑,“碳捕集”关键领域也同步发力。该公司在宁海电厂建成了国内首个燃煤电厂万吨级低压低能耗吸附碳捕集示范项目。这一突破不仅实现从材料制备、工艺开发到工程示范的全链条技术贯通,还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目前,该公司正加快推动CCUS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动舟山电厂低温碳捕集科技创新示范工程落地,并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示范园区、零碳港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等新模式。
随着一项项标志性成果的涌现,该公司创新链正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转化。该公司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国家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更丰富的能源支撑。“战新”已兴,“未来”已来,该公司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能源变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