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市场>华东储能市场 返回

山东泰安高新区:柔性微电网技术破局园区绿色转型

作者:王军 于龙 许静 来源:泰安高新区宣传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位于山东省泰安高新区的泰开高压开关公司厂区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厂区内部,一条条电缆通过智能控制装置与储能系统紧密连接。在这里,一个集成了电能路由器、柔性互联装置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柔性微电网系统正高效运转,为厂区提供着清洁、稳定的电力供应。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交直流混合柔性微电网系统,以“光伏自用率超88%、年节省电费572万元”的硬核数据,使泰开工业园成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光储直柔”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工业园区。

从“用电大户”到“绿电工厂”

走进泰开高压开关公司的生产车间,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着各环节的能耗数据。通过柔性微电网系统,企业实现了光伏、储能、电网之间的灵活切换与协同优化。

“过去,我们依赖传统电网供电,高峰时段电价高企,且抗风险能力弱,每年电费高达2100万元。”泰开微电网项目负责人李伟说,“如今,这套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节光储协同比例,全年用电绿电占比20%以上。在泰开光储直柔工业园,所有设备均采用直流供电,空调、照明等系统通过光伏发电直接驱动,实现办公室零碳运行,并可根据用电需求自动调节,光伏发电优先消纳,余电储存备用,既保障了生产连续性,又降低了用能成本。”据测算,该系统年发电量可达1121万千瓦时,让企业用能成本降低1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余吨,相当于种植48万棵树。

携手清华突破技术瓶颈

“技术落地初期,直流供电安全性和设备兼容性是最大难题。”李伟坦言。2022年,泰开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突破柔性直流供电关键技术瓶颈,将光伏发电直接接750V低压直流母线,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达10%。

作为微电网系统的“智慧大脑”,清华大学研发的碳化硅电能路由器能实现交直流电能双向流动,瞬时响应速度比传统设备快30倍,光伏自用率从65%提升至88%;模块化柔性互联装置可适配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景,通过直流供电减少电能损耗15%,年节电达120万千瓦时;V2G车网互动技术将新能源车变为“移动储能单元”,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参与电网调峰。“单台车年放电收益超5000元,既降低用能成本,又缓解电网压力。”李伟算了一笔账。

“精准帮扶”护航创新实践

然而,泰开柔性微电网项目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初期面临配电容量超限、多能协同调度和政策衔接等难题。“高新区输变电及电线电缆产业链专班组织经发、能源、环保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市供电公司现场办公,实施容缺审批、并联办理,用地预审与规划许可同步推进,项目审批时间缩短50个工作日, 从规划到投运较常规流程缩短近一半的时间。”李伟说,“高新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护航者’,更是‘合伙人’。”李伟感慨,“政府的‘绿色通道’让项目从图纸到落地仅用18个月。”在政策加持下,泰开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还申请到了省级绿色制造专项资金,形成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的闭环,进一步加速了技术迭代。“我们要让更多企业用上‘绿电套餐’。”泰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鸿鹏表示。目前,泰安高新区正推动微电网技术纳入园区规划标准,计划未来三年内实现重点企业全覆盖。

打造可复制的“泰开样板”

泰开微电网系统建设完成后,先后获得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光储直柔零碳园区十佳案例等称号,基于碳化硅的电能路由器更是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其“多场景应用”特性可适配不同规模园区需求,为后续推广提供了技术可行性。“下一步,泰开集团将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携手高校、科研单位、政府及产业链各方资源,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聚合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研发、生产、施工、运维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泰开特色智能绿色微电网,将‘泰开经验’复制到更多工业园区。”泰开集团董事长蔡韬远表示。

从实验室的毫米级响应技术到产业园的万吨级减碳实绩,泰开柔性微电网技术书写了“双碳”目标的落地答卷。这场由企业主导、政学联动的绿色革命,正从泰山脚下辐射齐鲁大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能。

分享到:

关键字:微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