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的锂行业,可谓春寒料峭。
同为锂业巨头,盐湖股份与赣锋锂业在年报中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命运——一方背靠察尔汗盐湖仍稳守利润阵地,另一方横跨全球资源却遭遇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曾几何时,锂价高企之际赣锋锂业风光无两;而当锂价跌入低谷,赣锋业绩巨亏、股价暴跌,市值灰飞烟灭。反观盐湖股份,凭借盐湖提锂的成本优势和钾肥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在寒冬中依然保有盈利的火种。
这一冰火业绩的反差,折射出锂业周期下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与成败。
谁站稳脚跟?
翻开2024年年报,盐湖股份和赣锋锂业的经营业绩形成了鲜明对比。
盐湖股份稳中有盈。2024年盐湖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151.34亿元,同比下降近30%;归属净利润约46.63亿元,同比下滑41%。尽管盈利几近腰斩,但公司仍实现了可观的净利率,毛利率维持在约52%的高位。
在锂价大幅回落的背景下,这样的利润表现已属不易。拆解来看,盐湖股份的利润基本盘依然是传统钾肥业务:氯化钾业务全年贡献收入约100.9亿元,同比下降28%,但销量达到467万吨,毛利率反而提升至53%以上。钾肥价格虽有下滑(平均售价约2159元/吨,同比降13.8%),但成本控制良好。
另一方面,锂盐业务受锂价下行影响明显,碳酸锂销售约4.16万吨,销量同比增长一成,但均价跌至约7.4万元/吨,同比降幅超五成,导致锂业务收入仅30.75亿元,同比骤降51.7%。尽管如此,由于盐湖提锂成本低至每吨3-4万元区间,盐湖股份的锂板块仍保持约50%的毛利率水平,实现净利润约5.35亿元。可以说,在锂腰斩的严冬,盐湖股份凭借钾肥“粮仓”和低成本锂资源,成功站稳了脚跟。
再看赣锋锂业,2024年营业收入为189.06亿元,同比大跌42.6%;净利润则亏损20.7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这是赣锋锂业自上市以来首年亏损,究其原因,核心业务失速难辞其咎。
锂化合物等锂系列产品占赣锋营收的63.6%,锂电池及电芯业务占约31.2%。两大板块在2024年双双承压——随着碳酸锂价格从年初每吨约10万元一路滑落至年末不足7.5万元,赣锋锂盐产品售价大幅跳水,锂电池产品价格亦因过剩而下跌约一成。
量价齐跌下,赣锋锂业的锂盐板块毛利率骤降至约10.5%,锂电池板块毛利率也只有11.7%。高企的成本和骤减的毛利让赣锋主营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
同时,公司还计提了近4.8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为存货跌价),进一步蚕食了利润空间。即便大幅削减支出以改善现金流,也难掩主营下滑带来的业绩巨亏。在钾肥缓冲缺位、锂盐和电池业务集体失速的情况下,赣锋锂业的2024年财报显得格外沉重。
两相对照形成的反差,正是锂行业周期考验下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真实写照。
盐湖提锂 vs 矿石提锂
盐湖股份和赣锋锂业业绩冰火两重天,深层原因直指其锂资源类型和提锂模式的差异。一个依托高原盐湖卤水提锂,一个纵横全球锂矿山。
盐湖提锂与矿石提锂,两条技术路径在本轮周期波动中优劣尽显。首先,从成本结构看,两种提锂方式高下立判。
盐湖提锂通过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元素,工艺上免去了采矿、选矿等环节,成本端主要集中在药剂、能源及提炼工序。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成熟工艺,盐湖卤水提锂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据盐湖股份披露,其碳酸锂生产成本长期控制在每吨3万元出头,即使2024年下半年成本有所上升也不足4万元/吨。这意味着即便锂价跌至每吨6-7万元,盐湖企业依然有利润空间。
可以说,盐湖提锂将锂行业成本曲线的左端牢牢占据,在价格下行周期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矿石提锂以锂辉石等硬岩矿为原料提炼锂盐,需要经过采矿、选矿、高温煅烧、化学转化等多重步骤,不仅流程长,能耗和成本也高。一吨锂盐往往需要数吨矿石原料和大量化工试剂,叠加矿山开发和运输费用。
尤其在上游矿价高企时(如2022年锂辉石精矿价格一度飙涨数倍),矿石提锂企业的成本随之飙升。
据业内估算,国内典型锂盐厂以进口锂辉石为原料时,完全成本高达每吨6-8万元甚至更高。在2024年锂价大跌至7万元上下时,这一成本水平几乎吞噬全部利润,高成本矿企纷纷陷入亏损困境。
其次,从供需与周期性看,两种资源路径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硬岩锂矿的开发周期相对较短,扩产更为灵活。前两年锂价飞涨时,全球资本迅速涌入锂矿开发,澳大利亚、非洲多座新矿山投产,导致2023-2024年锂供给激增。
而盐湖项目从勘探到建成投产往往需要更长周期,扩产节奏相对缓慢温和。本轮周期中,矿石锂供给快速爬坡,盐湖锂增速有限,这也是锂价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的原因之一。
整体来看,盐湖提锂因成本低廉,盈利受价格周期波动影响较小,能在行业低谷保持底线利润。同时,盐湖企业往往副产钾肥、硼镁等多种产品,多元产品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锂价波动风险。
相反,矿石提锂企业在景气时利润爆发力强,但在萧条时首当其冲陷入亏损。本轮周期便是明证,2024年锂价较高点暴跌逾八成,主要依赖矿石原料的企业业绩大幅滑坡,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巨头甚至出现巨亏;而盐湖股份、藏格矿业等盐湖提锂公司虽利润下滑,但仍保持盈利,体现出低成本模式的韧性。
经历此轮深度调整后,锂行业供给扩张趋于理性,高成本产能陆续出清,这是新一轮复苏的前奏。
然而锂价何时触底回升仍未有定数。盐湖提锂的成本优势能否持续稳健盈利?矿石提锂的扩张模式会否在下个周期卷土重来?这一系列问题,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战略与资源
产业周期起伏如潮,企业的战略取舍和资源布局决定了能否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盐湖股份与赣锋锂业在发展路径上迥然不同—,即一个深耕本土资源、背靠央企稳扎稳打,一个借助资本东风、横扫全球锂矿版图。
在锂业大潮中,两种模式各自展现出优势与隐忧。
盐湖股份讲的是资源为王,稳中求进。盐湖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其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公司坐拥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钾、锂、镁等资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构筑了坚实的成本护城河。
在地方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公司近年来将战略重心由传统钾肥延伸至锂盐领域,实现从粮食肥料向新能源材料的转型。
2024年底,中国五矿集团入主盐湖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央企背景和资金实力。这不仅为盐湖股份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和管理支持,也体现出国家层面对盐湖锂资源的重视。
战略上,盐湖股份走的是稳健扩张之路。在现有4万吨碳酸锂产能基础上,加紧建设新的4万吨锂盐项目(目前已完成过半工程进度,计划2025年试车投产)。
这种务实高效的作风,使盐湖股份在行业高歌猛进时没有盲目攀高,而是在周期低谷中依然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此外,盐湖股份注重多种资源综合开发(钾锂并举,探索卤水中镁、硼、铷等稀有元素利用),为公司未来开拓新增长点奠定基础。
而赣锋锂业讲的是跨境扩张,激流勇进。
与盐湖股份的稳健务实不同,赣锋锂业的成长史是一部激流勇进的扩张史。作为民营锂企,赣锋锂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在A股上市,还登陆H股,通过两地上市募资为全球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
赣锋锂业的战略版图远不止于中国本土,从澳大利亚到南美洲,从非洲到北美洲,都能看到赣锋布局锂资源的身影。
公开信息显示,公司先后参股或控股了澳洲和非洲的锂辉石矿项目、阿根廷的盐湖提锂项目、墨西哥的黏土提锂项目等;同时涉足锂资源回收利用和新型电池技术,在锂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布局。
这种大踏步走出去的模式让赣锋锂业在锂价飙涨时期迅速攫取市场红利,业绩随之扶摇直上。
然而,大规模扩张也意味着高风险、高投入。一旦市场行情逆转,在建项目盈利前景延后,巨额资本开支带来的财务压力便凸显出来。
2024年的巨亏正是这一风险的集中体现——主营业务利润塌陷的同时,海外新项目尚处爬坡未见回报,反而持续消耗资金。
面对逆风,赣锋锂业不得不主动放缓扩张脚步,管理层强调将调整资本开支节奏,优先推进低成本、高回报项目,以缓解资金压力。
资本市场的反馈更加直接。赣锋锂业股价从高峰时的200多元跌至30余元,市值缩水逾八成,公司融资能力和扩张节奏均受到制约。
综合来看,两种发展模式在锂业周期波动中体现出不同的风险敞口。盐湖股份模式胜在稳——资源在手、成本在控,抗风险能力强,但也存在增长天花板相对固定、过度依赖单一地区资源的隐忧。
赣锋锂业模式胜在多点布局——全球多点布局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一旦行业回暖,其规划的60万吨锂当量产能将释放巨大潜力,业绩弹性远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