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全球能源市场正步入一个由中国领航的“电力时代”。
“电力时代”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能源消费与供应日益向电力倾斜,电能已成为能源结构中的核心支柱。我们常用“电气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电力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以及能源转型的进展态势。从1980年的11.3%起步,全球电气化率在2000年攀升至14.2%,至2019年,又实现了2.5个百分点的增长。
当前数据显示,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7%。国家电网预测,至2050年,电力将成为主要能源载体,电气化率将跃升至50%,可再生能源消耗将占据总能耗的三分之二,发电占比更是高达86%。
“那么,2050年的电力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清洁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能发电场覆盖大片沙漠地区,风力发电机组在平原和海岸线边旋转,海浪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核电站更加安全高效,生物能发电也广泛应用。
清洁能源的高占比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恢复和保护。
科技与能源深度融合,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根据生活习惯和实时能源价格自动调整电器运行模式,城市中的智能电网实现多能互补,电动汽车成为移动储能设备,智能互动无处不在,人们可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看能源消耗情况并参与能源管理决策,公共设施也能根据环境和交通流量自动调节。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分布式能源普及,能源供应变得无处不在,小型太阳能板和微型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建筑物上,社区级分布式能源站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和共享,储能技术让能源存储和释放更加灵活,催生各种新型用能形式。
在这个电力化的世界中,必然离不开储能。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而电力需求也随时间地点变化,储能系统能够在能源产量过剩时储存电能,在供应不足时释放,平衡供需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它能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还能优化能源配置,实现跨区域、跨时间调配。
储能系统还能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对其输出进行平滑处理,使其更稳定接入电网,还能在故障时作为备用电源。储能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调频调压,在电网频率和电压变化时快速响应调节,还具备黑启动能力。
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储能推动电气化转型,对于电动汽车,电池决定续航里程和性能,还可作为移动储能设备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在工业领域,储能为工厂提供备用电源确保生产连续性,还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结合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在可预见的2050年的电力化未来重,我们将看见储能成为绿色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推动能源转型,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电力化世界的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