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储能争霸赛:技术、政策与标准的全球角力

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3月23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厅内座无虚席。来自中国、韩国、德国、美国、瑞典、保加利亚、阿联酋等十余个国家的储能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储能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韩国光阳湾圈经济自由区域厅厅长具忠坤、德国储能协会高级政策分析专家Gerrit Luhring、美国储能创新公司AESI首席执行官Bud Collins等重量级嘉宾相继登台,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深度对话。在这场国际储能专场上,技术路线之争、政策壁垒之困、标准制定之辩成为热议焦点,勾勒出一幅全球储能产业竞争的立体图景。

Bud Collins美国储能创新公司AESI 首席执行官

储能: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战场

"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支撑技术,它不是消费品,也不是奢侈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广泛认同。韩国储能产业振兴会会长裴廷孝表示:"全球都在积极制定符合碳减排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大趋势的政策,储能设备是实现这些政策的关键。

"南都电源国际营销中心副总裁戴毅透露:"2024年全球储能总量预计达到169GWh,相比2023年增长69%。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50GWh。"这种跨越式发展推动全球技术合作深化。戴毅指出:"中国企业正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共享与产业链协同的创新模式。" 


戴 毅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中心副总裁

技术路线之争:创新突破与标准壁垒

南都电源展示了持续创新的技术路径。戴毅介绍:"自2017年全面转向锂电技术以来,我们已迭代7代产品,系统容量从3.7MWh提升至6.25MWh,并首创783Ah大电芯技术。"这种快速进化能力为全球储能发展注入新动能。 

百穰新能源的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开启新赛道。副总王磊详解创新成果:"利用二氧化碳相变储能特性,芜湖海螺项目实现每1000MWh封存1.8万吨CO₂,度电成本0.15-0.3元。"该技术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德国储能协会专家Gerrit Luhring则强调:"安全标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我们致力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TUV北德工程师钱承景解读国际标准进展:"IEC62933-5-2涵盖设计研发到回收退役全流程,推动行业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德国Kraftblock公司展现技术特色优势。CEO Martin Schichtel介绍:"1300℃高温储能系统在荷兰百事公司成功替代25MW燃气锅炉,热效率达95%。" 


Martin Schichtel 德国高温储能系统开发商 Kraftblock 首席执行官

政策博弈:市场准入与贸易壁垒

戴毅分析市场动态:"美国市场准入规则的调整,推动我们加速全球化布局。"面对新形势,卧龙储能常务副总裁陈雨思透露:"墨西哥蒙特雷生产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更灵活的区域化供应。" 

欧盟即将实施的碳足迹政策带来新机遇。陈雨思表示:"2025年碳排放数据报送要求,将促进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保加利亚电力生产、储存和贸易协会主席Nikola Gazdov认为:"中欧企业完全可以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优势互补。" 

南都电源通过本土化服务拓展市场,戴毅介绍:"得州近1GWh项目验证了我们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卧龙储能的组串式储能系统获得多国认可,陈雨思表示:"技术创新是突破市场壁垒的核心竞争力。" 


陈雨思 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安全标准:全球产业升级助推器 

国际安全标准的提升推动行业进步。钱承景详解标准价值:"IEC62933-5-2的热蔓延测试要求,倒逼企业提升热管理技术水平。"陈雨思指出:"智能预警系统和新型灭火设备的应用,带动行业安全水平整体跃升。" 

德国在标准建设方面经验值得借鉴。Gerrit Luhring分享:"我们发布的防火指南,促进了行业安装规范和技术升级。"南都电源的液冷系统通过严苛测试,戴毅表示:"安全技术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Gerrit Lühring 德国储能协会高级政策分析专家

区域市场的特色发展路径

迪拜Solarabic市场分析师Megna Rajagopal描绘蓝图:"沙特33GWh储能计划、阿联酋1000MW配套储能项目,正在重塑区域能源结构。" 韩国光阳湾圈经济自由区梁广植介绍:"中韩ESS制造合作示范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打造跨国合作新范式。" Nikola Gazdov分析欧洲格局:"德国、意大利、英国引领市场发展,东欧国家正加速追赶,形成多层次市场需求。" 


Nikola Gazdov 保加利亚电力生产储存和贸易协会主席

未来展望:合作与竞争并存

"技术合作是达成零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裴廷孝的论断指明行业方向。陈永翀呼吁:"各国企业应携手突破技术瓶颈,共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王磊展望:"二氧化碳储能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Flow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ohn   Diklev提出创新路径:"通过资产组合管理与分布式网络建设,我们正将电池系统转化为'灵活电力商品',使储能资产具备证券化流通可能。"


John Diklev 瑞典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服务提供商Flower  首席执行官

结语 

"我们正站在能源革命的历史节点。"大会闭幕宣言昭示行业使命。在这场全球协同创新中,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正如戴毅所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清洁能源的未来清晰可见。"储能技术的全球演进与规则创新,正在谱写人类能源文明的新篇章。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产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