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光储企业(光伏+储能一体化企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参与者,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驱动下,已然站在机遇的风口。
光储“黑马”上市首日涨超240%
4月2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658.SZ)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首日收盘价40.65元,较发行价11.80元飙升244.49%%,总市值达167.63亿元。
首航新能源是一家光伏和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全球户用、工商业、大型地面电站提供创新的技术与系统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涵盖1-320kW光伏逆变器、3-20kW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集中式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截至2024年6月底,首航逆变器全球出货量超34GW,2020年-2022年,该公司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
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首航营业收入分别为18.26亿元、44.57亿元、37.43亿元和14.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1亿元、3.41亿元、8.49亿元、1.87亿元,其中,海外业务营收占比约八成,主要销往欧洲、巴西和印度等地区。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首航新能源的储能业务逐步扩展,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首航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产品收入占比总营收分别为35%、59%、44%、47%。
作为布局全球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双赛道”的龙头企业,首航新能源上市首日股价刷新年内光储企业IPO 涨幅纪录,不仅是其全球化、双赛道商业模式与技术实力获得市场肯定,更提振了资本市场对于储能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同样是光储双赛道布局的阿特斯近日也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24年,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凭借布局十年之久的储能业务在光伏行业陷入寒冬之际成功逆袭,筑牢业务增长第二道“护城河”。
2024年,阿特斯全年收入达5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5.9亿元),其中储能业务最为亮眼,第四季度,其储能出货2.2GWh,取得全年单季度最高;2024年全年,储能出货6.6GWh,同比增长超500%。
毛利方面,2024 年第四季度,阿特斯毛利润 2.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毛利率14.3%,较 2023年同期的12.5%上升,主要得益于储能业务和项目销售的高毛利贡献。
储备订单方面,截至2024年底,阿特斯储能(e-STORAGE)全球项目储备规模扩大至79GWh,其中已签约的在手订单金额达32亿美元。
除此之外,在2024年储能产业链产能整体收缩的背景之下,光储龙头企业的扩产潮格外亮眼。
2月7日,锦浪科技披露2025年度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16.94亿元,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高电压大功率并网逆变器新建项目、中大功率混合式储能逆变器新建项目、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智化提升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月12日,光储龙头上能电气发布公告,计划定增16.5亿元,用于投向组串式光伏逆变器项目建设和储能变流器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
两家龙头企业扩产背后,是近几年全球储能装机高速发展带来了逆变器等储能系统设备方面的强大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包括上能电气、锦浪科技、星云股份、索英电气、科陆电子在内的企业开展的募资、投产、签约的储能PCS扩产建设项目共15项,金额超过160亿元。
光储市场站在机遇的风口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储一体化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电网稳定性的核心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力量,迎来政策、技术、需求多重驱动的爆发期。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储一体化市场规模达1855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38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
成本上看,随着光伏组件效率突破24%,BC电池技术因无栅线遮挡成为主流,叠加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光储平价时代已经到来,光储系统度电成本已低于传统火电。
预计2025年光储度电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将推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企业选择光伏+储能实现能源替代。
技术层面看,光储融合作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核心技术路径之一,将成为未来推动光储市场发展的主流。
2025年,智能化光储解决方案将成为趋势,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发电、储能、用电全链条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比如,华为、阳光等引领的光储系统一体化设计、智能能量管理(EMS)技术优化了发电效率和用户收益,AI预测发电/负荷、区块链能源交易平台等数智化手段提升系统的运营效率,拓宽了光储灵活应用方式。
从应用场景看,光储技术的应用场景从集中式到分布式全面开花。
集中式方面,在西部沙漠、戈壁等资源富集区,GW级光储项目通过15%-20%的储能配置,将弃光率控制在5%以下,保障新能源消纳。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这意味着,光伏大基地将成为未来储能重要的增长极。
分布式方面,“十四五”的后半段,分布式光伏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装机数据屡创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161GW,其中分布式85GW,超过集中式,2021年至今,已经有20余地发布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有的地区出台了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补贴相关政策,通过补贴方式,促进分布式光储发展。
其中,在工商业领域,光储系统可实现自发自用率超80%,显著降低用电成本。
一些工厂、园区等通过“光伏+储能”降低用电成本,应对限电风险,实现低碳生产是光储应用主要场景;此外,钢铁厂、水泥厂、发电厂、石油炼化厂等高能耗大户对稳定供电需求迫切,光储逐渐成为标配。
有观点认为,2025年,分布式光伏加工商业储能的一体化需求仍将快速上涨。
因为,在(光)储充、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带动下,细分场景下工商业储能有望加速规模化应用,同时细分行业、细分场景与工商业储能的结合将进一步加强,在零碳园区、港口岸电、光储直柔、石油+储能、微电网等典型应用场景的储能需求持续扩大。
另外,光储在户用市场随乡村振兴政策逐步打开,渗透率突破了8%,浙江、广东等省份出现"光伏+储能+智能家居"全屋能源解决方案;中国600万套别墅市场催生离网型光储需求,华为、美的等企业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自发自用率超80%。
在微电网与海岛场景中,光储系统已实现电力独立供应,助力偏远地区能源转型,比如,常州工业园区微电网实现绿电自给,年减碳5万吨;海南三沙群岛通过光储系统实现电力独立供应。
除此之外,随着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新兴业态加速推进,光储技术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
据数字储能网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23省市交投、高速集团加快在高速公路区域光伏+储能应用场景的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工业园区普及率超40%,通过VPP聚合实现跨园区电力交易,有机构预计,2025年,光储充一体化应用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市场机制方面,作为影响用户侧储能电站充放电运行收益的主要因素,2024年以来,多地调整分时电价政策,全国有28个省份储能可实现两充两放,其中,福建、黑龙江储能可实现三充三放,储能收益将进一步提升。
另外,22地(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执行/即将执行午间低谷电价(含重大节日),其中12个地区午间低谷时段在3小时以上,青海、宁夏午间低谷时段达8小时,甘肃午间低谷时段为6小时。
这项政策将倒逼分布式光伏企业通过配置储能设备,实现电能的错峰利用。
从收益模式上看,分布式光伏配储商业模式逐渐成熟,通过储能系统在低电价时段充电、高电价时段放电实现峰谷套利,提升用户收益;虚拟电厂(VPP)聚合分布式光储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调峰、需求响应收益;搭配储能的分布式光伏可参与碳市场或绿证交易,增加附加值。
从全球光储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亚非拉、东欧等电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对光储需求日益迫切,偏远地区、岛屿等离网场景依赖光储系统供电,替代柴油发电机,在矿区等场景中,光储系统作为备用电源的需求也在增长。
欧洲户储去库存将接近尾声,户用光储需求将回暖(如德国、意大利),补贴政策(如德国KfW贷款)将推动“光伏+储能”普及。
另外,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2024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40GW,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0GW,未来一段时间,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将成为引领光储市场发展的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