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3月27日,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企业实现收入277.52亿元,同比增长2.8%。年内利润为8.44亿元,同比大涨93%,每股基本盈利由0.1661增长100.8%至0.3336元。报告提及,中创新航的收入主要来自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产品。
事实证明,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技术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撑。中创新航在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带领下,凭借其在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优势,成功转型为储能行业的排头兵。
重生之开启全球化征程
回望2018年,彼时的中航锂电正深陷发展泥沼。受技术路线误判影响,企业过度押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错失国家补贴以及三元锂电池市场爆发机遇,叠加动力电池价格战愈演愈烈,内部管理积弊更令企业雪上加霜,研发部门与市场脱节导致新品迭代滞后,供应链响应速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显得十分缓慢。
在此背景下,刘静瑜加入中创新航并推动改革。她迅速调整技术路线,将发展重点转向更具市场潜力的三元锂电池。同时,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大研发投入。这组改革组合拳成效显著,企业仅用18个月便实现扭亏为盈,并在2024年成功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当前,面对国内动力锂电池超400%的产能过剩率,中创新航将全球化视为突围关键。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储能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根据《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预测,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按照当前价格水平计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为抓住这一机遇,中创新航实施了一系列全球化战略布局。
中创新航在欧洲和东南亚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这一举措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本地化研发与生产,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客户的特定需求。同时,公司积极与国际知名车企和能源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例如,与阳光电源在欧洲4.4GWh储能项目上开展合作,这体现了中创新航在全球储能市场积极拓展业务的努力。此外,中创新航还在中国、欧洲、东盟等地设立了9大产业基地和五大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全球化的生产和服务网络。
中创新航的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生产能力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本地化运营,公司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物流成本和时间,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海外拓疆挑战与破局之道
尽管中创新航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外相对复杂,这对企业的本地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化差异方面,对设备、原材料等监管要求不同;在供应保障方面,配套不健全,生产难度大;在客户需求方面,本地市场电动化进度、实际需求不及预期,同时,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让中创新航的海外拓展充满挑战。
以欧洲市场为例,除满足IEC、UL等国际安全标准外,还需通过REACH等化学品法规认证,某批次产品曾因标签标识问题被德国海关扣留。面对韩国三星SDI的21700电池专利壁垒,日本松下的固态电池技术储备,以及特斯拉4680电池的颠覆性设计,中创新航亟需构建差异化技术护城河。而国际竞争也早已超越单纯产品输出,演变为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较量,LG新能源在波兰建立的闭环回收体系,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的北美超级工厂,都预示着全球化竞争的深度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创新航能否在海外市场中站稳脚跟,仍需时间检验。不过,面对诸多挑战,刘静瑜显得信心十足。她认为,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就一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绿色转型是全球化的事情,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的锂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能够高效地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有行业专家指出,中创新航的破局关键在于"铁三角"战略:以技术创新构建技术壁垒,以敏捷制造应对需求波动,以生态联盟化解政策风险。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区域市场合规智库、打造多中心研发网络,中创新航正在将挑战转化为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契机。这场跨越重洋的突围战,不仅考验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更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探索出可复制的出海路径。
加速扩产与市场卡位
根据中创新航的业绩报告来看,2024年其动力电池营收为195.51亿,同比下降12.1%,此次下降主要是因电池价格下降所致;储能电池营收达82亿,同比大涨72.4%,主要是因为公司持续拓展储能系统产品业务领域的原因。
可以说,受电池价格下降影响,中创新航动力电池销售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过,相对而言,中创新航的储能业务可圈可点,储能产品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公司业绩提升的重要因素。
近期,中创新航在储能领域确实大动作不断。3月25日,成都经开区举行了“立园满园”2025年一季度重大工业项目暨中创新航成都项目二期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就包括中创新航成都项目二期等多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20亿元,计划建设生产厂房、结构件库和成品库等辅助用房,预计于2026年第二季度投产。项目完成后,将具备年产约30GWh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此外,中创新航凭借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眼光,已构建起全方位产业合作生态。该企业不仅与"五大六小"主流电力集团建立直供合作关系,更与国家电投、中核汇能、中国能建、三峡新能源、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润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累计投运的储能电站项目中,采用其自主核心技术的示范工程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形成规模化应用示范效应。
在供应链布局方面,中创新航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风电、光伏领域头部客户签订长期框架协议,成功入围多家电力企业储能设备集中采购名录,建立起稳定的供货保障体系。据行业最新统计,中创新航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已跃居细分领域第一梯队。
值得关注的是,中创新航在巩固电力储能市场优势的同时,正加速拓展多元应用场景。针对工商业和户用储能领域,创新推出覆盖全功率段的标准化的产品矩阵与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全国重点区域市场布局。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企中创新航提前完成的多场景技术储备与市场卡位,将为下一阶段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注入强劲动能。